前言
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在野史演义中,诸葛亮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能够辅佐刘备不断征战天下,也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在刘备去世之后,能够积极辅佐刘禅。对于整个蜀汉王朝来说,诸葛亮的功劳都是不可磨灭的。看似诸葛亮一直都在为蜀国出谋划策,帮助蜀国发展壮大,甚至不惜多次被罚,那么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其实,关于诸葛亮不断北伐的原因,魏明帝一眼看破,他还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
不断遭受碾压的蜀汉
我们可以通过《三国志》这部文学著作的内容了解到,在整部著作中主要是围绕着为国为核心发展剧情而描写的,以这个发展核心作为主线,将蜀国和吴国等势力以直线的方式展现出来。
与这部作品不同的是《三国演义》在剧情描述上却将蜀国作为了重要的核心内容,而魏国和吴国两个国家成为这部作品中的支线内容。分别阅读了这两部著作之后,很多人纷纷质疑,到底哪一部著作的核心内容选得比较好呢?
其实,从三国时期的众多国家发展情况来看,蜀国才是众多国家中比较爱挑事的国家,他们不断地去攻打魏国,也会牵扯到吴国,所以以蜀国为核心的主线更有看头。相对来说,魏国在剧情发展方面则是十分平静的,而且没有那么多的风采。在魏国发展的过程中,也只有曹操是一个惹是生非的主,到了曹丕时代,魏国的基本国情已经稳定下来,曹叡掌控大权之后,更是十分被动的抗击蜀国和吴国的侵略。
作为一个喜欢惹是生非的国家,蜀国实则是一个有能力惹事,但是却没有能力接事的国家,在惹了事之后,大多数以失败而告终,慢慢也让蜀国的实力不断消耗,在国力方面自然是无法与魏国和吴国相比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蜀国为什么要北伐呢?
魏明帝的精明之处
在魏国发展到曹丕统治期间,他们国家与蜀国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安然无恙的状态,这两个国家没有太多的战士,蜀国将眼光都放到了吴国。不过,等曹叡掌控了魏国的大权之后,没过多久,诸葛亮并带领蜀军开启了第一次北伐。
面对诸葛亮的这次北伐,刚刚登基不久的曹叡自然是心生不满的,他暗暗地想,肯定是诸葛亮看不起他,所以在他登基之后,才会立即向北进军。
在不断向北发兵的过程中,诸葛亮先后派兵5次,但是只有一次是获得了成功。不过,在获得成功之后,使得魏国的百官非常慌张。但是身为皇帝的魏明帝却对诸葛亮的胜利并不在意,反而对众百官说正愁没机会收拾诸葛亮,如今他却自己送上门来,魏明帝甚至还猜到了诸葛亮是想要夺取三个郡,所以日后诸葛亮必然会失去理性的判断行事能力,而这个时候正是魏军打败诸葛亮好机会。
随后,这位皇帝便立刻派了曹真等人带领5万大军去抵抗诸葛亮的大军,并且在街亭击江曙军打败,导致诸葛亮失败逃跑。后来很多人都纷纷指责马谡没有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去做,所以导致街亭失守,事实上人们根本就没有看到诸葛亮在决定北伐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几分胜算,甚至他根本就不相信自己在北伐的时候能够成功。在明知道不可能成功的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还这样做呢?
魏明帝与诸葛亮的交锋
诸葛亮在战败没多久后,魏明帝命人给诸葛亮送去了一份诏书,并在这份诏书中将诸葛亮说得一无是处,他指责刘备背信弃义,指着诸葛亮抛弃了生养他的荆州,成为刘备的党羽。还指责诸葛亮,只不过是为了托孤的虚名,是一个十分贪图权势的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架空刘禅兄弟。
而且在与众多将士相处的过程中,诸葛亮根本就不重视一些本土士人,导致老百姓惨遭骚扰,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的手下全部背叛了他。在魏明帝看来,诸葛亮就是一个为了夺取天下而暴虐不堪的人,他做的这些事都是自以为能。
总结:
可以说在魏明帝眼中,诸葛亮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他不像其他人那样崇拜诸葛亮,将他视为神机妙算之人,反而将诸葛亮看成了一个反裘负薪、刖趾适履之辈。当然身为诸葛亮的敌人,魏明帝作出的这些评价并不能全部让人信服,但是他却一语中的指出,诸葛亮之所以要被罚为的就是借助这种势力来加强在益州的权势。只是他的这种做法并没有成功,反而导致这个地方快速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