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的故事》(入选2025年5月中国好书推荐书目)“故事”二字便引起了我的注意。什么是故事呢?故事是通过叙述手法呈现的带有寓意或连贯情节的事件描述,包含真实的历史与虚构的创作。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隐晦的皎洁的,欣喜的哀伤的,人类的成长由一个个故事组成;中华民族同样有自己的故事,辉煌的、屈辱的,血泪的、反抗的,数千年宏阔的历史中或大或小的故事不计其数。
真实的故事要求“历史”的支撑,围棋是一门起源于中华民族的古老的艺术,毋庸置疑拥有悠久的历史。但围棋作为对象化的物而存在,棋枰之上、棋盒之中、两指之间的黑白子,看起来简单渺小,不如书法、美术等艺术门类范围更大、话题更多,在地位上也不如二者“正统”,它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带着好奇阅览《围棋的故事》,发现小围棋有大“肚量”,围棋作为艺术拥有丰厚的文化内涵,或真实或虚构的故事传递着不同的情感与意识,成为复杂玄奥世界的一种象征。
我们诧异于《聊斋志异》中因嗜弈而忘却死生的“棋鬼”书生,敬仰在悬崖的白刃格斗中拼出一条血路的大师吴清源。好弈的戚夫人因卷入权力的斗争而沦为人彘的悲惨结局印证着“成者为王败者寇”的道理;孟子从实用功利角度出发提出了“博弈不孝论”,然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性格、行为、思想能够深深地被环境塑造。
苏东坡在贬谪之路上越走越远,观棋之时“胜固欣然败亦喜”的豪放旷达可作为当代人的人生信条——这些故事在趣味之外,又蕴含深刻的人生至理。当竹林七贤“越名教而任自然”,围棋成为魏晋文人士子对高扬生命意识与自由意识的无声呐喊;当南宋临安成为诗酒琴棋歌舞地,围棋演变为有识之士在繁华似梦的温柔乡中的一种精神寄托……
又不知晚清国运衰颓的背景下,中国棋手抗衡日本棋手而连连惨败,落盘时声乐相和的棋子是否奏出了一曲曲哀歌呢。棋运与国运,棋道与人生,原来是如此地勾连牵绊,演绎出无数的五彩斑斓。
在对故事的浏览中,仿佛可以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脑海中放映的一幅幅画面连接着古与今,让我们最大可能地身临其境,这是故事的魅力。故事的另一特点是通俗性、大众性,它以平实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叙述收获大众的喜爱,被人津津乐道。
《围棋的故事》通过诸多相关的故事串连起围棋的起源、发展、辉煌、鼎盛、衰变,阅览完毕方可知,原来围棋也有如此多的“旧闻”与“热点”供人玩味。不同于同主题的其他图书,《围棋的故事》从小处入手,在故事之外,图文互鉴,以图补文,以文释图,给读者以新鲜和趣味,兼顾专业性与通俗性。
虽然用诸多故事贯穿其中,但故事的背后是围棋的历史,围棋的发展史又照应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华夏文化的活态演示,恰如书作者所说,围棋之“小史”,映照着华夏之“大史”。因而该书在具有普及性的同时也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做到了“兼顾江湖与庙堂”。
从“尧造围棋”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到先秦两汉时期为围棋的起源期;魏晋时期生命意识与自由意识高扬的氛围下,围棋成为独立的精神存在,此为围棋的发展期;唐代翰林棋待诏和棋博士制度的设立、围棋西游与东渡之时的广泛传播,以及宋代经典棋艺理论著作和棋谱、棋势的汇集,职业棋和业余棋的进一步分野,充分彰显出唐宋时期为围棋的繁荣期。
元明时期的过渡之后,围棋在清代步入鼎盛——明末清初的过百龄、周懒予,清早期的黄龙士、徐星友,中期著名的四大家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定庵……清代棋界可谓群英荟萃、群雄纷争;晚清国运衰落,中国围棋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在与日本围棋的交流中节节败退,受辱志弥坚,中国棋手奋起直追,围棋进行了现代转型并走上当代的复兴之路,新时代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开辟出围棋新天地,预示了一个围棋新时代的到来。
围棋的成长恰似人的成长,有兴衰荣辱之变;围棋的情感恰似人的情感,有喜怒哀乐之态。在闲暇安逸的禅意之境中棋子可化形为翩翩起舞的曼妙女子,在残酷激烈的专业竞赛中又变身为浴血奋战的英勇斗士,棋盘上的黑白子在每一个角落里跳动,在每一棋局中都演绎着自己不可重复的故事。
在围棋中,“气”是棋子存活的根本,棋盘之上,每一处气与吃子的变化,都如同生命的起承转合,充满着生生不息的张力,可见围棋之气是国人的生命之气。中国是农业大国,国人有着强烈的土地情结,土地不仅是生命母体,承载着生存需求,同时也是肉体和精神之归宿的象征,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
围地多者为胜,对“地”的占有映射出古人的土地崇拜与生存手段。围棋起源于古老的中国,中国古人赋予围棋以智慧的生命观与生存观,也造就了围棋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醇香的民族气味。
绵延数千年的智慧游戏在世俗洪流的裹挟中发生新变,新时代,新语境,智能时代的阿尔法围棋引起人类的震颤。人工智能为古老的围棋艺术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AI时代人类棋手该如何守住围棋的终极智慧……诸多的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
最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