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盛行封建制度的王朝,代表了封建制度的顶峰阶段。
当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已经实现现代化时,满清却依然在施行残酷的极刑。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西方摄影师的镜头,探访那个令人恐惧的时代。
图中展示的酷刑称为暴晒酷刑。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将犯人置于阳光下进行惩罚的刑罚。
囚犯的四肢被绳子和棍子束缚,维持着图中那种姿势,在烈日下持续暴晒,直到因饥饿和酷热而死。图中的犯人几乎失去了生命的迹象,眼神空洞地注视着摄影机。
戴着木枷的犯人,这种刑具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见到。木枷虽然外观看似平常,但其实威力巨大。尤其重要的是,它的重量极大,通常达到几十斤,长期挂在人的脖子上,令人痛苦不堪,甚至生不如死。
图中展示的刑罚名为墩锁刑,晚清时期在外蒙古地区相当普遍。这种刑具主要用于惩罚宫女,被囚禁在其中的女性只能将头和一只手伸出外面,长时间下来,她们会在极度痛苦中死去,这种刑罚极其残忍。
三个囚犯被一起铐住,脚上戴着脚铐,手和脖子也被束缚。面对摄像头,他们的表情显得相当轻松。尽管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些刑罚极为残忍,但在当时,人们对此已司空见惯。
这种刑罚称为站笼刑,犯人的头被固定在笼子的顶端,脚下垫着几块砖。如果将砖块移走,犯人的头就会卡在笼子的开口处,最终导致窒息而亡。犯人还会被放在街上游街示众,图中可以看到他身后站满了围观的群众。
这个刑具如同梯子一般,专门用于严刑逼供。可以想象,以这种姿势站立在其上是极其难受的。然而,照片中的男子却显得神态轻松,甚至面带微笑,这究竟是为何?其实,这是一张摆拍的照片。图中的男子并非犯人,而是充当向摄影师展示刑具使用方法的“模特”。
囚笼中的囚犯正遭受刑罚,囚禁的人既无食物又无水可饮,注定要面对饥渴而死的命运。
巧合的是,在亚历山大大帝时期也存在类似的刑罚。然而,到了清朝晚期,这种刑罚仅用于临时关押犯人,而不是直接将他们处死。
一群等待处决的犯人,在当时,这种在公众面前执行斩首的场景屡见不鲜。一方面是为了让犯人感到悔恨和羞耻,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震慑群众,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许多情况下,这些被斩首的犯人会用一个木篮子遮住脸。
被处决的犯人为何要戴篮子遮住头部,有多种解释。首先,为了防止家人通过贿赂方式救赎,遮住脸部可以有效预防这类事件发生;其次,此举旨在增加犯人的心理负担,使其死亡更为痛苦;第三,避免犯人看到刽子手的面容;最后,还有其他不同的原因在其中。
一个犯人戴着脚铐在街上游行,他脚上的镣铐非常大,看起来也很沉重,走起路来一定非常难受。然而,这个犯人似乎并不在意脚上的沉重镣铐,还向镜头展示自己的脚。
被迫跪在地上的犯人脖子上沉重的木枷和铁链如同锁链般压迫着他,犹如一条毫无尊严的狗。在那个时代,平民本就没有任何人权可言。
图中显示的是被捕的义和团成员,他们每个人的脖子上都套着巨大的木枷锁,并用锁链相互捆绑。最左边的那位神情傲慢,直视镜头,似乎对这种惩罚不以为意。
一个戴着木枷的罪犯正在接受喂食,由于他犯的罪行可能较轻,因此承受的负担相对较轻。此外,有人向他送来食物,木枷的重量也根据罪行的轻重而有所不同。
从这个犯人轻松的神情来看,他所佩戴的木枷应该不是很重。
木笼排列整齐,令人触目惊心。现今的法律已与当时截然不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这种刑罚已在全球几乎消失殆尽。
此人被关在木笼里供人围观,照片上标明他受刑的原因是盗窃长电线。
清朝有如此多的酷刑,不仅是因为统治者残忍傲慢,彰显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也是为了警示其他民众,使他们不敢越轨。
在一个犯人即将被斩首的那一刻,四周聚集了许多人,他们都来围观这场公开的处决。斩首通常安排在午时,而在北京,有一个名为菜市口的地方,曾是明清两代的法场,用于执行砍头刑。
图中展示的刑罚极其残忍,犯人脖子被绳索紧紧套住,脚上也被脚铐牢牢锁住。只要一踢掉他脚底下的砖块,他便会在这个简陋的刑具上被活活吊死。
施刑场景中,一名罪犯正在接受杖刑的惩罚。这种刑罚在电视剧中频繁出现,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一种。相比之下,许多人可能认为杖刑相对温和,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从行刑者的姿态可以看出,他用力过猛,导致很多遭受过鞭刑的囚犯,有些腿部轻则皮肉尽烂,重则导致双腿残废,甚至还有人因此被打死的案例。
一个被迫受跪刑的罪犯,初看似乎寻常平淡,然而细细观察,可见他膝下束缚铁链,身处极度煎熬之中,必须维持不动姿态,仅是想象便已令人心生剧痛。
两名戴着木枷的犯人,其中一个脸上青一块紫一块,他们的表情显示出已经失去了抵抗的意志,仿佛对命运的摆布无动于衷,这种麻木的态度令人触动。
三个被锁在一起的女子,不仅要承受木枷的沉重负担,还被剥夺了自由,我们无从得知她们究竟犯了什么罪。
一群犯人被铐在一起,站成一排,脚上缚着锁链。他们面无表情地望着镜头,眼中已失去了恐惧的痕迹。
这个囚犯的脖子上套着一条极为粗大的锁链,看上去令人不寒而栗。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