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秋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踏足杭州的六和塔,留下了引人深思的评语:“六和塔如今的光景,委实让名塔蒙受了不小的委屈,若塔有知觉,恐怕也会为自己的形象感到羞愧”;“人们常见的六和塔,其实是一个表里不一的假象”。这样的评价不禁让人产生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梁思成对这座古塔如此不满呢?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得追溯六和塔在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沧桑历程。
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历史上几经毁损与重建。至清代中期,宝塔的塔身仍保持着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的古貌,而外部檐廊则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作品。
然而,当六和塔在同治、光绪年间首次被摄入镜头时,其裸露的塔身或许让许多人感到意外,仿佛是一座未经修饰的塔。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六和塔遭遇了火灾,除了塔芯之外,其余部分化为灰烬。
值得注意的是,同治年间及光绪初年,杭州的三座著名塔——雷峰塔、保俶塔、六和塔,均只剩下塔芯。
然而,它们的命运却大相径庭。雷峰塔在1924年彻底坍塌,而六和塔则幸运地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迎来了新生。
至少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开始,曾任兵部侍郎的杭州人朱智便独自出资,为六和塔重建外部檐廊。这项工程历时九年,直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全部完工。
朱智在去世前仍念念不忘这项工程,并在遗折中表达了对完成工程的期望。
这次重修后,除了局部调整外,六和塔百余年来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无论是梁思成还是今天的我们,所见的都是这座历经沧桑的宝塔。
回到梁思成的评价,他的观点是基于建筑本身的特点得出的。作为建筑学家的梁思成认为,六和塔本应按照宋代官式建筑的形式进行修建,即七层,每层都包括平坐、屋身、腰檐三部分。
然而,在清末重修时,为了增加层数,将平坐部分改为了不能进入的假楼层,使得全塔变为“七明六暗”十三层,这与古意相去甚远。梁思成甚至提出了彻底的解决方案,即拆除晚清时期建造的木质塔身,按照宋式方案重新设计。为此,梁思成深入研究并撰写了《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希望恢复古塔的原貌。
然而,历史的偶然性使得这一方案并未得以实施。相反,朱智所重修的六和塔逐渐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之作。近年来,一句形容六和塔如将军般威武的赞誉广为流传,这无疑为六和塔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如果朱智和梁思成得知这一切,他们的内心恐怕会泛起复杂的情感波澜,或许既有对古塔得到认可的欣慰,也有对未能实现初衷的遗憾。
六和塔的历史变迁见证了时代的更迭和文化的传承。无论是梁思成的批评还是朱智的重修,都是对这座古塔独特魅力的诠释。
而今天的我们,在欣赏六和塔的同时,也应对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