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你要是知道你,你就不是你了。
隋炀帝和唐太宗都是大才——
杨广用了十几年时间亲手摧毁了他老爹隋文帝一手打造的“开皇之治”,将隋帝国混入历史的泥土中;唐太宗用“贞观之治”的成绩将大唐帝国的国力及影响力推向顶峰。
抛除其它因素不讲,造成这巨大偏差的最大原因是:杨广对自己自始至终都是陌生的,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基因是最强大的,而李世民一生都在认识自己的路上。
杨广曾经说过:
“假使不靠血缘,将天下人放在一起比试才华,那么他也绝对会是皇帝的不二人选。”
是的,杨广觉得他是这个天下最聪明的人,掌舵大隋帝国这艘巨轮他不需要任何人的指指点点。
因为这种极度自负的认知,杨广无形中给自己的双耳砌了一道坚厚的城墙,将那些想给他提建议的人全部拒之门外。
没人能阻挡杨广后来一连串的大手笔。终于,隋帝国在营建东都洛阳、修筑大运河、用兵高句丽等大工程面前出现了狼烟四起的危局,没有任何医治的可能。
这一切,当然都是隋炀帝脑中那副被称作“大业”的图景导致的。而聚焦杨广这个人,他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可以在他的童年找到答案。
在隋朝建立之前,杨广父亲隋国公杨坚是北周王朝统治集团的核心关陇贵族集团的重要成员。这样的家庭要财富有财富,要地位有地位。
所以,杨广一出生就自带优越感,被一系列光环所笼罩。
而老天对杨广也是特别慷慨。杨广的那身皮囊好似是被精雕细琢过一样,每一个细节都“设计”得恰到好处,精致的五官共同拼凑成了一个美男子的形象。
那些年,杨广成了北周王朝权贵圈里的颜值担当,靠着颜值、气质制造了无数话题。
长相抗打的人一般运气都不会太差,尤其是杨广这种多金又位尊的人。按照正常逻辑将他的生命线拉长,杨广将来不管以何种方式去参与这个社会,财富和地位这些东西他一样也不会落下。
更气人的是,杨广那奢华的外表下还镶嵌了一颗智商、情商都超高的大脑。
七岁那年,杨广写出了平生以来第一首诗,将长安灞河的旖旎风光用一句句短语拼凑成了一副足以令人陶醉的画。
因为这首诗,杨广直接喜提“神童”的称号,吸引了各方目光的关注。
这很容易就让杨广产生一种错觉:自己是这个王朝中最聪明的人。
也是,细品杨广流传下来的诗歌,确实属于高质量范畴。
这种优越感经过长期叠加,终于在杨广的内心撒下了一颗妒忌的种子。这就是他后来为什么要杀了薛道衡的真实原因——
杨广不允许薛道衡作的诗比他的要好。
瞧,文人相轻的毛病杨广也不能免俗。
你想,既然杨广在诗歌这个无关痛痒的问题上都特较真,那他还能在一些大事上容忍别人对他的指指点点吗?
不能。隋炀帝修大运河、三打高句丽没人能拉得住他。
杨广的超常发挥自然也让父亲杨坚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于是将万千疼爱都浇灌到了杨广身上。
史书记载:五个儿子中,隋文帝最喜欢二儿子杨广。自然,杨坚也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分配给了杨广。还是隋国公时,杨坚就花重金聘请天下最好的老师来给杨广辅导功课。登基称帝后,杨坚更是将本来打算任命为丞相的王韶给杨广做了老师。
所有的资源都在向杨广倾斜,终于将杨广这颗优质的种子浇灌成了一个高质量皇子。
开皇元年(581年)二月二十六日,仅称帝十二天的杨坚将年仅十三岁的杨广封为了晋王,同时,杨广被任命为并州总管,授武卫大将军。
并州当时是直接承当突厥压力的第一道防线,可见杨坚对杨广期望之深。当然了,杨坚也是希望杨广在这种不断实践、练兵的环境中尽快成长。
杨广十八岁时,因为在并州的优异表现,杨坚直接将他调回长安,实习宰相的职位。
说一个细节——
有一次,当突厥准备南下侵扰中原时,杨坚第一个反应就是,将杨广调回并州总管的位置上,负责防备突厥军事进攻的一切事务。后来,当统一后的南方出现叛乱时,隋文帝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杨广,迅速将杨广调回扬州总管的位置。
可见,在隋文帝的眼中,他的五个儿子中只有晋王杨广才能承担最有压力、最有挑战的工作。当然了,也是变相在认可杨广的工作能力。
开皇九年(589年),是杨广的高光时刻。这一年,隋文帝杨坚剑指南方,准备一举消灭掉南方的陈国政权,统一长江两岸。
在这次隋朝开国以来的最大军事行动中,二十岁的杨广被任命为五十万大军的统帅,负责征伐南陈的一切事务。
灭陈之战摧枯拉朽,隋文帝收获了南方的广阔疆土,晋王杨广获得了全天下人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隋军取得胜利的那一刻。
说实话,此时的杨广一定是非常委屈的,因为他觉得,既然自己是父皇眼中最聪明的皇子,如今自己的能力又得到了现实的验证,为什么东宫的太子之位不能是自己的?
就因为太子杨勇比自己早出生了那么一些时间?
不公平。
那时的杨广对这种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满心都是厌恶。可能,杨广发起对太子之位挑战的想法就是在那一刻迸发出来的。
从此,杨广在扬州总管的任上更加努力,以突出的业绩向东宫的杨勇施压。同时,杨广也利用一切机会结交朝中的重臣杨素等人。
而且,杨广还总结出了一套全面碾压兄长杨勇的秘诀:
母后独孤皇后讨厌男子花心,杨广就持续保持与老婆萧妃举案齐眉的常态;父皇杨坚崇尚节俭,杨广就在生活上一切从简,大家到了晋王府上都会看到一幅场景,晋王家中的乐器上全是灰。
人都是特别敏感的,在杨广的全面施压下,本来就才智平庸的杨勇彻底乱了阵脚,以至于频频干出一些不着调的事情。
开皇二十年(600年)十月九日,隋文帝杨坚废除了杨勇的太子之位,改立晋王杨广为太子。
很难想象,杨广操盘的这场向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亮剑的战争它居然就胜利了。从此,杨广更加坚信,自己无所不能。
说实话,杨广心中的堤坝正是在这一刻被冲垮的。以前他对自己还有所怀疑,甚至一度放弃过与兄长争夺太子之位的想法,但当他真正取得胜利的那一刻,杨广内心的场景已经由潺潺溪流切换为洪水滔天的模式。
在正式登上皇位之后,这股洪水直接就冲垮了大隋王朝的基业。
这绝对是隋文帝生前没有预料到的结果。
究其原因,表面上看隋帝国的悲剧是隋炀帝一手作用的结果,但隋文帝的责任其实也大——
儿子们还小时,杨坚就将父爱向聪慧又可爱的杨广身上倾斜;
在教育问题上,杨坚给杨广配置了最好的资源;
对于五个孩子的职位安排,杨坚也是区别对待,将杨广安排在最重要的岗位上;
像平陈战争这种只需要皇子出任名誉统帅的机会面前,隋文帝也是毫不犹豫将机会给了杨广;
杨广和猛将史万岁聊得很投机,隋文帝干脆就将史万岁派到晋王府,协助晋王管理军事;
......
说实话,杨广天生骄傲,父皇的区别对待以及后来各场考试试卷上的满分让他产生了一种错觉:自己是这个天下最有能力、最有资格做太子的人。
这样看的话,杨广后来的一系列行为就有了解释:太自信。
都是隋文帝,以及原生家庭造成的。
隋炀帝虽然踌躇满志给自己的职业目标写了“大业”两个字,但隋帝国最终却被这两个字给压垮,杨广自己也身死江南。
怎么说呢,如果隋文帝不给杨广产生能够代太子之位的错觉,那杨广很可能会安安分分做一名亲王,终了此生。
但隋文帝却屡屡给杨广送以助攻。在父皇的支持以及自己聪明才智的加持下,杨广成功了。
只是,这场成功是有代价的:杨广从此极度自负,然后用自负两个字摧毁了隋帝国。
呵呵,要是杨勇即位,他虽然才智一般,但不至于像杨广一样用一系列大工程消耗掉隋帝国有限的元气。
后来的唐高祖李渊曾经无比自信地说:
“隋文帝五个儿子争权的事绝对不会在我的儿子们身上上演。”
李渊嘴上这么说,但行动上还是对军功卓著的老二秦王李世民不采取任何节制措施:武德四年,李渊设天策上将一职,由李世民担任,秦王可以自行招募文武官员组建自己的班子。
在几个儿子们的内斗发展到白热化阶段时,李渊甚至对李世民说:
“要不你去洛阳当个二皇帝吧。”
说实话,李渊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才是导致“玄武门之变”的直接原因。
瞧,唐高祖和隋文帝犯了同样的错误。
后来的唐太宗也陷入了同样的围城中:立了李承乾为太子但却不断地拔高魏王李泰的位置,导致李承乾在巨大的压力下最终铤而走险。
但幸运的是李世民及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在立了李治为太子之后果断将魏王李泰进行幽禁。
是的,历史不能够再重演。
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将汉王朱高煦强制性赶往他的封地。
这也许就是历史作为镜子的作用吧。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
推荐阅读:
如果此人不死,项羽注定是一盘凉菜
/
点击下方名片(下方蓝色字体)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