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幕,与当今的俄罗斯何其相似……
圣彼得堡的一声炮响,一个庞大帝国陷落,被激化的矛盾最终压垮了这个世界性强国,进而影响了全世界的局势,虽然看似强悍的沙俄早已摇摇欲坠,但是这个帝国的崩溃无疑也是震动了当时整个欧洲和世界列强们。
1917年3月,俄历2月末,彼得格勒爆发了数十万人的罢工游行,反抗战争,为底层百姓发声,向沙皇讨要和平和面包,由于沙皇尼古拉二世此时深陷和德国、奥匈帝国的战争中,无法抽身回来解决国内的矛盾,结果国内局势愈演愈烈,最多时整个彼得格勒有三十万人以上参加了大罢工,沙皇尼古拉二世心力交瘁,没有条件妥协,也不愿去群情激愤中点火,经过再三权衡之后,不得不作出自断生路的选择,采取强硬措施,随即逮捕了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的几个领导者,以及几个组织参与罢工的头目还有一百多位罢工积极分子。
这一下,彼得格勒的打工人不干了,沙皇不仅仅没有解决这些人本来就理所应当的小小诉求,反而逮捕了为广大底层人民群众发声和请命的领头人,沙皇的无奈之举,最终还是引发了众怒,正所谓众怒难犯,百姓不过是为了一口饭吃,这个要求确实也不高,而沙皇的举措就是不给这些身份地位的劳苦大众活路,那愤怒之下,就只有起兵推翻政府了,然后罢工游行就演变成了武装起义。
工人们在布尔什维克的带领下,攻占军火库,夺取枪支弹药,筑起街垒,持续与军警势力爆发武装冲突,武装冲突不断取得胜果,然后就有了更多工人阶级的加入,不仅仅如此,这些工人们还对彼得格勒周边地区沙俄政府的军队做了很多工作,成功策反了数万实力强悍的军队。然后,这些工人和军队组成的武装力量,很快就碾压性的打败了效忠沙皇的卫队,而沙皇又没有办法调兵勤王,于是只能坐视冬宫陷落。
尼古拉二世自然不甘心差点称霸欧洲的罗曼洛夫王朝就此陷落,立即从前线抽调军队企图夺回首都,但沙皇军队也受到了革命影响,不再遵从尼古拉二世的号令,在前线发生了兵变,自此尼古拉二世才深知大势已去,宣布退位让给了弟弟米哈依尔,仅仅一天之后,米哈依尔迫于形势也宣布退位,自此沙皇俄国彻底崩盘,一个驰骋欧陆三百余年的王朝走到了终点。苏联进入了临时政府和布尔什维克党之间的新矛盾对立时代,也许是布尔什维克为了推翻沙俄团结了太多的势力,而这些势力明显强于布尔什维克,在取得胜利之后,布尔什维克反而失去了临时政府的话语权,所以布尔什维克必须要夺回建设新俄国的权力,俄罗斯内战爆发,当然这是后话,本文不表。
沙皇俄国的困境其实在毁灭前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当时的状况与今天的俄罗斯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值得深思的地方?
1、君王穷兵黩武
尼古拉二世总体而言也不算是很差的君主,其继位之后,基本延续了亚历山大三世的政治模式,推动俄罗斯资本主义改革深化,努力完善俄罗斯帝国的工业体系。要知道亚历山大三世时期,沙俄帝国经历了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之后,国力发展到了空前的水平,和平且繁荣。到了尼古拉二世这一代,他所想的自然就是继续维持这份繁荣。然后创造更多的功勋。
皇帝能创造的功勋,自然就是扩张主义,所以年轻气盛的尼古拉二世将目光放在了我国东北,沙皇俄国以帮助清政府抵御日本为借口,大军陆续开进东北地区,军舰也驻扎到了旅顺和大连,并且取得了在东北修建铁路的权力,修建中东铁路和西伯利亚铁路连成一条线。然后又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继续从大清政府这里掠夺土地,势力从北满南下到南满地区。其实尼古拉二世的目标并不是只有中国东北,其还想从高加索和中亚地区南下,打通波斯,进而直接开进印度洋。除此之外,还想要拿下土耳其海峡,打通从黑海到地中海的路线。
所以,尼古拉二世其实是想有所作为,想要成为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或者亚历山大二世这样的君王,为了给俄罗斯舰队寻找出海口,作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在20世纪初,世界已经被列强瓜分殆尽,处于一个相对均衡的状态下,尼古拉二世这些所谓的努力无疑是动了其他帝国主义的蛋糕,所以之后就陷入了战争的泥潭。
而今天的俄罗斯,似乎也有点这种味道,国内经济环境恶劣,被西方列强处处针对,而俄罗斯政府还需要尽力去维持前苏联时期的世界影响力,所以多年来持续维持强大的军备,同时还要维持对周边一些小国的军事压制,军费开支巨大。然后,俄罗斯还要参与军备竞赛,特别是在高端武器研发这一块,俄罗斯也是竭尽所能的烧钱,以维持其竞争力。
2、深陷战争泥潭
尼古拉二世的沙俄帝国崩溃,主要就是因为在两场战争中的拙劣表现,而且为了这两场战争基本耗光了沙俄帝国百年的积蓄,最终基本都没有取得任何战果,这两场战争就是影响了整个世界历史的,也将罗曼诺夫王朝带进了历史的深渊,对整个俄罗斯历史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也代表俄罗斯封建帝国制度走到了尽头。这两场战争就是举世著名的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俄战争将沙俄帝国拖入深渊,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则是压垮俄罗斯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沙俄利用镇压义和团和抵抗日本的借口,在1900年之后,很快出兵占领了我国东北。而日本在早年取得甲午战争取胜之后,早已将东北当作了势力范围,所以日本和俄国将会针对东北亚霸权进行一场大决战。
日本为了先发制人,所以率先突袭旅顺口,掀起了日俄战争。日本守住海湾,迫使俄国舰队无法出海,然后日本再以陆军奇袭,基本歼灭了沙俄太平洋舰队。本来以当时沙俄的实力,是远强于日本的,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从遥远的欧洲补给中国东北,距离太过遥远,日本抓住这个突破口,加快了战争的进程,不断对俄军施压,沙俄军队在东北连吃败仗。
而为了支援太平洋舰队,沙俄政府不得不万里之外调来波罗的海舰队助战,但是当时因为沙俄的扩张侵犯了英国的利益,英国人守住直布罗陀和苏伊士运河,不让沙俄舰队通行,沙俄只能绕大半个地球,从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再绕道马六甲进入太平洋,到了东北亚早已是强弩之末,在对马海战被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全歼,沙俄在日俄战争中损失惨重。
而日俄战争结束后不久,一战又全线爆发,同盟国和协约国在欧洲掀起了一场重新划分世界权力范围的大战,英法和德国主力在西线陷入残酷的战壕阵地战,打得极为残酷。而沙俄帝国却在东线,独自面对着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德意志帝国偏师三国大军的冲击,俄军付出了惨烈的牺牲,根据统计,整个一战期间,沙俄帝国累计出兵参战达到了惊人的1500余万。沙俄军队顶着多国联军的持续输出,多少有点捉襟见肘,损失惨重。
而我们眼看今天的俄罗斯,自1991年末建国以来,不过三十余年的时间,却打了许许多多场大战,比如两次车臣战争,还有格鲁吉亚战争,还有出兵叙利亚。以及现在正在进行的乌克兰战争,俄罗斯被各方势力所裹挟,不得不投身这些战争之中,特别是在乌克兰战场,西方不断进行添兵乌克兰,造成俄罗斯进退两难,深陷战争泥潭中,所谓战争就是烧钱,俄罗斯的困境,显而易见。
3、国内矛盾重重
国内的矛盾,主要还是因为对外战争的失利而激化的,一个国家若是对外战争中不断取胜,国内哪些撕裂性的矛盾往往都可以暂时缓和,但是若是对外战争不利,战争带来的巨大压力就会激化国内的各种矛盾。而尼古拉二世的沙俄帝国,先是在日俄战争中惨败收场,致使国内士气低落,上百年积蓄一扫而空。
而俄罗斯资本主义化而催生出的大量无产阶级,本就是受资本家的压迫者,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对沙俄政府的不满情绪自然会无限蔓延,自此之后,沙俄内部的罢工和局部叛乱就不曾间断过。尼古拉二世为了缓和矛盾,不得不下放了很多权力,如扩大地方自治机关和城市杜马的权利、使农民逐步取得与其他等级平等的权利、改善非俄罗斯民族和非东正教徒的地位、对工人实行国家保险等。
而随着一战的爆发,因为涉及到世界性巅峰对决,沙俄帝国必须要全面投入,而全国性战争化模式的背景下,最受伤自然还是工人阶级,因为在国战的情况下,这些从事生产创造的工人们所能分到的资源越来越少。而因为前线规模越来越大,就导致了俄国需要不断增兵,更加加大了国内压力,自由主义反对派与政府间的矛盾激化,一场革命风暴的到来无法逆转。
现在俄罗斯国内矛盾激化程度同样不可忽视,随着能源经济滑坡,俄罗斯经济状况同样举步维艰,国内被各大寡头垄断,买办阶级严重损害了普通大众的利益,各地反对势力都有发起武装冲突的现象,社会持续动荡,而随着俄乌战争的爆发,俄罗斯前线不利,一年的烧钱下来,国内早已支撑不下,矛盾激化只是迟早的事。
4、工业实力差劲
沙皇俄国从彼得大帝时代开始,进行工业化,但是无论从彼得时代到叶卡捷琳娜时代,再到亚历山大二世,一直到尼古拉二世,过去了两百年,沙皇俄国尽管有了轻重工业,但是却仍旧没有行程完整的工业体系,更别提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整体而言,沙皇俄国仍旧是以农业为主的大国。
而沙皇俄国历经两百年都没有完成的事业,一个来自高加索地区的小个子,却只用了十余年就实现了,而且建立起了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工业大国,这就凸显出,因人成事和因人废事的辩证。沙皇俄国那套体制,无论怎么改革,都无法实现全国各个阶级的统一,进而集中力量去实现伟大事业。
而如今的俄罗斯工业,同样是不忍直视,前苏联打下的底子,基本被挥霍一空,经济市场化后,很多大厂没有了销路纷纷走向倒闭,内循环又做不起来,就更没有余力去发展工业。所以现在的俄罗斯,只有采矿业和能源产业还算常态化发展,其他轻重工业,特别是民用工业,几乎都处于低级阶段。没有领先世界的工业,又怎么可能成为真正可以参与争霸的世界性强国,放眼整个近代以来,参与世界争霸的几个大国,无论英法、德国苏联、美国、日本和中国,在他们各自强盛的时代,没有领先世界的工业,没有独立且完善的工业体系?
而俄罗斯,就长期处于这个命门无法被突破的阶段,未来的路,不好走。单靠军工、采矿和能源,很容易被其他势力轻松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