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李世民和朱棣是相隔几百年的风云人物,但冥冥之中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们都是帝二代中的杰出人物,上位都不光彩,庙号相同,成祖是后代嘉靖朱厚骢改的。
李世民是千古一帝,和谏臣魏征之间的情谊,更是传为千古佳话。而朱棣灭了方孝孺十族,留下了千古骂名。
面对得位不正的皇帝,为什么这两个读书人有不同的选择?
魏征的选择
隋末大乱,魏征参加过瓦岗军,武德元年(618年)他归顺大唐,并劝说李勣归降,然后他在太子李建成旗下效力。
作为幕僚,他曾经多次劝说太除掉李世民,太子的动作慢了一点,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太子李建成被杀。
魏征又一次失去了东家,上位后的李世民,听说魏征曾经劝说太子将自己打发到别处,于是把他找来,问他问什么要离间他们兄弟之情,魏征却说太子早听我的就不会是今天这样。
这样的回答很直白,李世民很欣赏,赦免他,将他纳入自己麾下。
魏征这个人还是务实的,没有讲什么气节,非要寻死觅活。而是转身投入到新大唐的建设中。
魏徵相貌普通,但胆略过人,善于挽回人君的心意,时常犯颜直谏。
他直言不讳,先后直谏了两百多件,唐太宗虽然有时被他气得够呛,但还是欣然接纳了他的意见。
唐太宗一直将魏征比喻为镜子,可以看清自己的得失。
贞观十七年(643年)在魏征去世,之后李世民将他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四。
只是魏征身后遭遇一点波折,因牵扯到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中,他曾经举荐过两个人,李世民原本对他就有怨气,结果魏征墓碑被推倒,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征讨高句丽归来,感慨魏征在世一定会规劝他,于是重新立起墓碑。
方孝孺的气节
大明方孝孺是宋濂的弟子,是个非常会读书的人,名声在外。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有人推荐他入仕,朱元璋却说还不是时候。这是老朱留给孙子的人才,可老朱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朱允炆登基,方孝孺入仕,朝政大事朱允炆都会咨询方。
但方孝孺是一个大儒,并没有太多的管理政事的经验,没有基层工作经验,是个书呆子。
靖难之后,方孝孺也群策权力,想办法。可出的都是馊主意。他想出离间计,去分化朱棣的儿子,给朱高炽去诏书降收买他,可人家根本不接招。
军事方面方孝孺也帮不上忙,但写诏书可是他的强项,很是振奋人心,姚广孝对他的才华很是欣赏,一直对朱棣说方孝孺是天下人读书的种子,一定要保留。
方孝孺毕竟只是书生,靖难期间他和建文帝还在讨论古法恢复井田,他真的不合适在朝堂。
方孝孺是个书生,自然讲气节,到了明代书生们变得迂腐不堪,为了气节可以牺牲性命,甚至家人朋友亲戚不全都陪葬。
他坚定信念和理想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方式不值得。
忠君之道
他们俩人选择不同还有一个客观原因,李建成是储君,朱允炆是皇帝,地位还是有区别的。
李渊都原谅了李世民做了太皇,臣子魏征自然没必要死扛,顺势而为效忠李世民,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大唐的风气是向上的,做事是往前看的,讲求实际。
大明的读书人死气沉沉,脑子变得迂腐,总是要给自己留名,并不讲求实际,标榜忠君,效忠正统。
#百家帮扶计划#不同的时代,李世民和朱棣虽然都想收服读书人,可不同时代的读书人心中的理想的标准不同,选择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