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诸葛亮,民间往往会把他神化成一个无所不能的高人形象,他能掐会算,知人善任,又会呼风唤雨、排兵布阵,还会搞发明,为刘备的蜀汉江山尽心竭力、鞠躬尽瘁,至死都忠心耿耿。
诸葛亮虽然被后世神化,但他的能力的确是无可置疑的,他能把刘备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社会底层扶上九五之尊的皇帝宝座,足见他的实力之强。
诸葛亮辅佐刘备,匡复汉室的大业还没有完成的时候,他们二人就相继老去,诸葛亮对这项未竟的事业感到无限惋惜,但人生毕竟有限,诸葛亮也知道,按照目前的形势,他在有生之年可能不能帮助刘备完成宏愿,即使完成了,也得有人能够在他死后继续维护蜀汉江山延续下去。
然而天不遂人愿,诸葛亮费尽心血培养了二十多年的继承人眼看就能接替他了,但这个继承人却早早撒手人寰,诸葛亮受到重大的打击,比失去了亲生儿子还要悲痛。
一、诸葛亮的继承人
有关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继续辅佐汉室的人选的问题,《三国演义》中继承诸葛亮的位置辅佐刘禅的是大将姜维,但姜维并不是诸葛亮一开始就看好的人物,诸葛亮最初确定的接班人是诸葛乔,这是他哥哥诸葛瑾的儿子。
诸葛亮是个生性恬淡的人,他饱读诗书,精通儒家、道家两派的学问,视野宏阔,自带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诸葛亮一生只有一位妻子,就是那位传说中样貌并不出众的黄月英。
历史上的诸葛亮年纪比刘备小,他其实和周瑜差不多大,但银幕上诸葛亮形象的年纪都比较大,这其实是为了突出他的智者形象,而在人们的印象中,智者一般都是以长者的面目出现的,所以即使诸葛亮的真实年纪并不大,却总给人一种他是个老年人的感觉。
诸葛亮娶妻的时间不详,当时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时候,他家中只有一个仆童伺候他的生活,没有其他人,这时候的诸葛亮也才二十出头。
后来诸葛亮下决心替刘备鞍前马后打江山时,他大多数时候都在后方出谋划策,不过,创业初期正是最忙的时候,诸葛亮有没有成亲不得而知。
在和黄月英喜结连理之后,诸葛亮似乎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和黄月英生下子嗣,诸葛亮感觉不妙,如果没有子嗣,他觉得自己倒无所谓,但万一自己比黄月英先辞世,那么妻子由谁来奉养呢?再三考虑之后,诸葛亮打算从哥哥诸葛瑾那里过继一个儿子到膝下承欢。
诸葛瑾和诸葛亮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二人也都有远大的抱负,不过他们的志向完全不一样,诸葛亮是一个坚定的汉室支持者,而诸葛瑾却认为汉室已经颓败,另投明主才是实现理想的正道,于是,诸葛瑾到了江东吴国孙权麾下效力,官拜大将军、豫州牧。
诸葛瑾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中,诸葛恪和诸葛乔在吴国的声名都不错,尤其是诸葛恪,他是吴国公认的神童,被认为是将来接替诸葛瑾爵位的继承人。
弟弟诸葛乔虽然年纪小,但由于父兄的声望做光环,因此他也备受人们的关注,小小年纪也有不凡的表现。
诸葛亮在挑选嗣子的时候,诸葛恪首先被排除在外,因为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嫡长子,古人对嫡长子的非常重视,绝对不愿意把亲生的嫡长子送给别人,这也是礼法制度。
三子诸葛融年纪又太小了,还在襁褓中,看不出来资质的好坏,而二子诸葛乔年方五岁,生性聪慧,正是接受教育的最佳年纪,于是,诸葛亮向诸葛瑾要求过继诸葛乔做嗣子,诸葛瑾同意了。
二、继承人去世
诸葛乔被过继给诸葛亮之后,诸葛亮十分高兴,亲自给他改字叫伯松。诸葛乔原来的字叫仲慎,“仲”就是第二的意思,现在诸葛乔做了诸葛亮的嫡长子,叫“第二”显然不合适,所以,在诸葛亮这里,长子诸葛乔的字就成了“伯松”。
得到了这样一个富有潜力的继承人,诸葛亮培养起来也是不遗余力,诸葛家族的人几乎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因此诸葛亮特别重视对诸葛乔的教育,他怕诸葛乔将来比不过诸葛恪,也怕万一教育不好诸葛乔,让诸葛乔成了一个败家子,会坏了他诸葛亮的一世英名。
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诸葛亮对诸葛乔安排了很多学习任务,然而诸葛亮也很心疼这个儿子,虽然在学习上诸葛亮对诸葛乔很严厉,但在生活中,诸葛亮却对诸葛乔百般疼爱和关怀,诸葛乔的养母黄月英也特别喜爱诸葛乔,视如己出。
诸葛亮大多数时候都在刘备身边,诸葛乔就在家中侍奉黄月英,诸葛乔五岁多的时候来到诸葛亮家中,开始学习孝亲敬老,每天早晚到诸葛亮夫妇房中晨昏定省,日日诵习诸葛亮教给他的课业。
诸葛乔性格温顺,也很敬服嗣父诸葛亮的学问,从内心觉得诸葛亮比他的亲生父亲还要厉害,暗暗将诸葛亮当做自己的榜样,所以他不敢懈怠诸葛亮交给自己的任务,总是竭力去完成,诸葛亮把诸葛乔的努力看在眼里,心中甚为欣慰,认为自己没有选错接班人。
等诸葛乔长到十几岁的时候,诸葛亮开始让他接触军事和政治,参与一些军事参谋工作,想培养他的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为将来走上蜀国政坛打下良好基础。
诸葛乔也没有让诸葛亮失望,诸葛乔跟在诸葛亮身边,随着刘备征战各地,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乔渐渐了解了天下大势,也认同了诸葛亮帮助刘备恢复汉家江山的宏愿,于是他积极发表自己对局势的意见,每每都能切中要害,诸葛亮很高兴诸葛乔能有这样的见识。
后来,诸葛亮开始放心地把一些任务交给诸葛乔去做,比如给他几百军士去押运粮草,让他去驻防一些要塞,或者让他调动军队去小规模作战等等,诸葛乔都完成得非常出色。
然而这个时候,诸葛亮和黄月英的第一个孩子终于出生了,头发已经花白的诸葛亮高兴异常,给孩子取名叫诸葛瞻。不过诸葛亮忽然心里犯了难,诸葛乔虽然是过继的长子,但他已经快二十岁了,现在自己有了亲生的长子,那么诸葛乔是不是应该送回到诸葛瑾那里呢?
黄月英认为不能把诸葛乔送回江东,她照顾了诸葛乔这么多年,母子之间早已产生了深厚感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如果诸葛亮因为生了亲儿子就把养子给送还,这岂不是一件不仁不义的事情吗?
若诸葛亮这么做,势必会给诸葛亮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诸葛亮同意黄月英的想法,决定继续把诸葛乔留在蜀国,况且自己身体也不太好了,亲儿子诸葛瞻又很年幼,培养他也需要很多精力,而且自己培养了诸葛乔快二十年了,不能轻易放弃,将来还是把诸葛乔定为继承人比较合适。
正在诸葛亮信心满满要把自己的重担交给诸葛乔的时候,不幸的事发生了。二十五岁的诸葛乔忽然暴病而亡,诸葛亮得知噩耗后痛哭不已,不仅是对诸葛乔突然逝世扼腕叹息,也是痛惜自己耗费多年的心血就这样付诸东流了。
诸葛乔死后,诸葛亮也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为蜀汉操碎了心,熬白了头,身体也十分孱弱,无力再教育亲子诸葛瞻了。诸葛亮对命运的这种残酷的玩笑无可奈何,同时他也对蜀国的未来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三、小结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丞相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忠臣的定义,他辅佐刘备从一个草莽小贩走上了一国之主的位置,三分天下,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使人们看到了恢复汉室的希望。
然而诸葛亮也很不幸,当时汉室倾颓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刘氏江山已经无可挽回了,袁氏家族的嚣张、枭雄曹操的崛起和江东孙权的割据就很能说明问题,在那个群雄辈出的年代,任何一股势力都有可能取代汉朝而建立新的王朝,诸葛亮仍然不愿意放弃希望,毅然追随刘备扶持汉室,即使到了自己即将逝世的时候,也要万般安排妥当才肯合眼。
诸葛亮悉心培养了二十多年的养子诸葛乔是诸葛亮一生的痛点,在他看来,如果诸葛乔没有早逝,那么蜀汉政权的发展会继续进入一个高速的时期。但是上天这样的安排,或许只能说是汉室的命运真的到头了吧。
#三分钟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