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说一说历史上的文治第一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头号偶像,后世帝王学习的治国标杆:西汉孝文帝刘恒。他凭借心中的仁德理念,成就了治世辉煌开篇的一代明君。他从长安到代地,又从代地回到长安,走的每一步都平淡无奇,却又无为而无不为……
1.皇位也能捡漏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高祖十一年被封代王,携母窦太后前往代地。于代地,推仁政、行孝道,深受百姓爱戴。
刘邦、吕后相继去世后,刘氏及吕氏子孙为争夺皇位大动干戈,只有代王刘恒安分守己。最后吕氏被诛灭,刘邦的儿子里也只剩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刘邦第七子)。刘恒因
“年长,且贤圣仁孝闻于天下”(《孝文本纪》)
被百官迎回长安。
回到长安后,有人想单独跟刘恒汇报一些事情。刘恒的代言人中尉宋昌对迎接的官员说:
“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孝文本纪》)
也就是说,你们要谈论公事,就请公开说;要是想谈私事,那就免了,因为身居王位的人不受理私事。
仁德无私的刘恒,就这样不争不抢、平平淡淡地坐稳了皇位,被人笑称:史上最强捡漏王。
2.重视农业、农民
在位的二十余年里,刘恒推行轻徭薄赋、鼓励农耕,让百姓休养生息。
封建社会是农耕经济,农作物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可自战国以来,战争不断,土地荒芜,人们苦不堪言。短暂的大秦帝国,不但没让民众吃饱饭,还饱受严刑之苦。
孝文帝说:
“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孝文本纪》)
为了鼓励人们开荒种粮,汉文帝带头下地耕作。
此外,孝文帝还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最重要的事情,从事农业的人是应该受到国家的保护。所以免除农田的租税,使得农民的地位高于商业、手工业者。
3.勤俭克己,仁德化民
孝文帝重视德化教育,倡导节俭之风,使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史记记载,孝文帝曾想建一座露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需要上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全部家产,就放弃了。
孝文帝自己平时只穿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上朝的时候也穿草鞋。就连他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允许穿拖地款式的衣裙,节省衣料。
古代君王都重视陵墓,秦始皇陵里不仅有各种贵重器物,还铸了气势恢宏的兵马俑。孝文帝却不允许使用金银铜锡等贵重物品装饰陵墓,修建霸陵墓时都用瓦器。
孝文帝留有遗诏,他的葬礼不许铺张浪费。死后哭吊三日就行了,不许置办贵重的祭品,也不许耽误正常事务的运转。主打一个心意到了就行,不在乎形式。
4.求贤若渴,海纳百川
百姓中有人一起诅咒皇帝,约定互相隐瞒,后来又互相告发,官员们认为这都是大逆不道;也有人说朝廷法令的不好、官员办事不利,被认为是诽谤朝廷,应该一律治罪。所以,朝廷法令中有一条诽谤朝廷、妖言惑众的罪状。这使得大臣们不敢畅意直言,完全说真话。
孝文帝认为应该废除这样的条文。孝文帝认为,这些实际上不过是个别小民因为愚昧无知才会胡乱说话。若因为这等小事治罪,只会堵塞言路,让皇帝听不到自己的过失。以后再有类似情况,一律无罪。
孝文帝清言路求贤良,招徕进谏之人,得到了许多忠臣良官,改良了诸多法令制度。他的一系列举措,使得西汉经济逐步复苏,人们安居乐业,与儿子刘启一同开创了一代盛世:文景之治。从孝文帝始,华夏百姓第一次认可了自己是汉人。
刘恒的所作所为,不仅为大汉朝的富足强大打下了坚实基础。还为自己赢得了一位文治武功都大有建树的小迷弟——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非常重视历史的作用,曾说:“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隋唐之前,诸国割据纷争不断。前有五胡乱华,南北分据;后又五代十国,民不聊生。李世民熟读历史,深感百废待兴的局面最需要文治。
以史为鉴,李世民把孝文帝刘恒奉为偶像,学习他重农耕轻赋税、兴科举重人才、崇儒学纳谏言……恢复经济,繁荣文化,开创了大唐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