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25日凌晨一点半,国民党金门守军201师一卞姓排长例行查哨,无意间触发了地雷,引起了守军警觉,在两盏探照灯照射下,他们发现有10多艘载满武装人员的帆船正急驶而来,金门岛古宁头之战爆发了。
由于没料到金门岛上国民党守军已达三四万之多,以为仍是之前情报显示的一万余人,兼之国民党军舰、飞机也配合步兵投入了作战,我三野第十兵团第一批次登陆金门的3个团9000余人经过四天英勇奋战并杀伤国民党守军2.6万人后无一生还,但也没一人投降。
直接指挥作战的28军副军长萧锋检讨说,这次失利是我轻敌的结果,也是我有私心杂念的结果。如果我们在发起攻击前和粟司令通一次电话,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可惜我没有这么做。我请求给我应得的处分。
第十兵团司令员叶飞则说:金门战斗失利的责任在我,我是兵团司令员,不能推给萧锋,战前他有不同意见,我因轻敌听不进去,是我造成的损失,请给予我严厉处分!
作为叶飞、萧锋上级的粟司令员这样认为,金门失利不能怪叶飞,更怪不得萧锋,主要责任在三野前委,特别是他这个管作战的司令员。
他还说,我虽然之前就你们提供的情况归纳成三条明确回复电报,但由于没挤出时间检查一下有没落实到位,因此我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粟司令员提到的三条“三不打”电报,主要内容如下:
1、以国民党金门守军1.2万计算,只要敌军增加一个团就不打(后来实际上增加了两个军);
2、没有一次运载6个团的船只不打(实际上只筹到了一次运载3个团的船只,第一次登陆后还被国民党军毁坏了,以致无法返回运送第二、第三批次兵力);
3、要求苏北或山东沿海挑选6000名经验丰富的船工,船工不到不打。
若果真按粟司令员的命令行事,第十兵团就不会在金门登陆战中失利。在这里不得不佩服他的军事敏感度和战略指挥上的高瞻远瞩。
最难得的是,我各级军事主官在事后都丝毫不推卸责任,反而主动揽责,并进行了全面的军事层面复盘检讨,这样的部队怎能不越打越强?
另外再补充一下,金门守军的最高指挥官为汤恩伯,和他一起指挥古宁头之战的还有曾经侵华的日军高级将领根本博。
国民党金门守军指挥官还包括22兵团司令官李良荣及12兵团司令官胡琏。胡琏后来回忆说,当时18军若不先到金门,19军亦不续到,则金门存亡实难逆料。
1970年代胡琏再次对古宁头之战发表看法,他20多年来很少提及此战,认为“我我辈军人失去大陆,耻辱殊甚,区区古宁头,何足道哉。”
古宁头之役(金门战役),一定程度上倒逼了我军推进海陆空立体作战的建设进程,亦为后来的登陆作战提供了相当的借鉴意义。
解放海南岛的登陆战,四野15兵团显然一定程度上汲取了金门登陆战的经验教训,他们筹备了一次性能运载10万人的2000多只木船,为顺利解放海南岛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