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平津战役决定了华北战局,也标志着国民党军失去了在我国北方的最后一个重兵集团——傅作义集团。众所周知傅作义于1949年1月率领北平25万官兵向我军起义,然而傅作义最早主动找我军联络和谈,有罢兵想法却是在48年12月的新保安战役结束后。新保安之战傅系军队不过损失了1个军2万余人(35军有1个师留守北平),为什么就令傅作义态度大变呢?
傅作义在20年代并没有独立军事体系,是阎锡山手下的年轻战将,属于晋绥军将领。抓住绥远这块根据地,逐渐有了自己的军事力量35军(1931年成为该军军长),并以此为核心壮大成17个师20余万人的傅系庞大军事集团,加上华北中央军傅作义巅峰时期合计拥兵60万人,在全国地方军阀中数一数二,南方的李白桂系,此时硬实力都未必能强过傅作义的绥军。
因此起家部队35军对于傅作义,就相当于老蒋北伐时的第1军,是其命脉所系。35军始终是傅系军队里的第一王牌,为了加强实力,傅作义在解放战争前期自费购买了大量美式装备武装35军,包括近400量美式中型卡车,用来实现部队的机械化,这在国民党地方派系军队中仅此一家,实力极为强悍。
平津战役初期35军只带了2个师,就敢去大摇大摆张家口解救被困的孙兰峰兵团,可见1948年末的35军仍具备强大战斗力(其实在48年初的涞水之战该军损失较大,后经补充恢复元气),并且傅作义对其信任程度和使用方式都相当自负,完全不把老对手华北解放军放在眼里。然而新保安之战,军长郭景云率35军兵败身死,直接葬送掉了这匹傅作义的“家生驹子”,令这位华北剿总司令内心受到极大震动,虽然只有2万余人被歼灭,却是整个傅作义军事体系的核心,很难坚定死守平津的决心。
更关键的一点,歼灭35军的竟然并非傅作义一直担心的东北野战军主力,而是3年来一直在华北地区被他瞧不上的我军军区部队华北第2兵团(杨罗耿兵团,即后来的一野第19兵团)。此战东北野战军直接参战部队仅有一个炮团,属于支援作战。如此一来对傅作义的心理震慑就更大了:东野没有大规模进攻,自己的王牌军面对华北解放军就已经撑不住了,接下来如何能抵挡实力强劲的东北野战军?此战基本令傅作义看清了形势,判定打下去没有任何益处,只有全军覆没的结局。因此35军被歼后,傅作义开始与我军秘密商谈和平解放事宜,并在天津城被攻下,陈长捷13万守军覆灭后,傅作义完全下定了起义决心,北平得到和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