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胜将军”陈长捷,1959年被第一批特赦后,晚年结局如何
陈长捷,人如其名,基本上没打过败仗。
他是晋军中的一员猛将,敢打敢拼,打内战是常胜将军,在抗日战争中也打过几次胜仗。直到“平津战役”,陈长捷死守天津,被人民解放军活捉,成为战俘。
其实,当时的天津已经被团团围困住,陈长捷也知道自己没有逃跑的可能,没有任何出路,除了顽抗到底最终“殉国”,就只有投降。
然而,陈长捷一直在犹豫,他的犹豫原因主要还是来自于一个人,也是他的恩人——傅作义。
陈长捷和傅作义都曾是阎锡山的部下,职务比傅作义低一级,抗日战争胜利后,陈诚借机整军,剔除异己,把陈长捷搞成了编外,搁在一旁。
对此,陈长捷十分不满,曾串通一批编外人员到中山陵哭灵,以示抗议。此事件震惊中外,蒋介石怕引起更大麻烦,把编外人员打散,分配陈长捷任兰州第八补给区司令。
有人曾笑他成了仓库保管员了。
1947年12月,蒋介石在北平召开军事会议,宣布撤销保定、张垣、太原绥靖公署,成立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由傅作义担任总司令。
傅作义当了总司令,自然不会忘记陈长捷。
陈长捷因办事果断,作风泼辣,有人赠予他“陈辣子”的外号。
傅作义很欣赏他的作风,通过蒋介石,将他从兰州调到天津,担任国民党津塘防守区中将副司令兼天津防守区司令、天津警备司令。
陈长捷知道,没有傅作义,他这个“仓库保管员”是要当一辈子了,所以他十分感激和敬重傅作义,对他是言听计从。
无论在天津防守措施上,还是在部队训练和各项工作安排上,他都忠实地执行傅作义的命令。
他对下面两个军长说:“华北重要,天津也重要,天津是北平的南大门。傅总将看守南大门的担子交给我,我要让他放一百个心,做他的忠诚卫士,绝不能让天津防守出半点差错。”
陈长捷就是这样信誓旦旦,坚守天津。
在我军“和平放下武器”的最后通牒无效后,天津战役打响了。
从1月14日10时开始总攻,至15日15时结束战斗,经过29小时激战,全歼天津守敌13万人,包括陈长捷在内的28位国民党高级官员先后被俘。
尽管刚刚被俘时陈长捷态度依然顽固,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一生追求的所谓事业彻底完了。
后来,陈长捷写过一篇《天津抗拒人民解放战争的回忆》,在文章最后,他说:“当俘虏以后很长时间里,我认为自己太倒霉了,要是早点去塘沽,要是单独宣布起义,……命运会不会是另一个样呢?似乎一念之差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我苦苦地想了几年,总算明白了:蒋军的失败是必然的,我个人的命运也包含在其中。无论逃脱、被俘还是起义,作为一个国民党军人,我的事业是永远地失败了。”
陈长捷未接受解放军和平谈判条件,遗憾百年。
一时糊涂憾千年。
兵败后,陈长捷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呆了10年。
据沈醉《战犯改造所见闻》一书中的记载,被改造时,陈长捷的唯一爱好就是读书。
“他在休息的时候,既不打桥牌、也不下棋,而是手不释卷专心致志看书,后来我对他的看法和当初完全相反了,我认为他是一位文武兼备的真正儒将”。“
“当时在战犯所自费去买《资本论》的还没有几个,有些人是装门面,但他倒是很认真地读,而且在许多地方都写下他读后的批语和心得。”
10年过去了。
1959年12月4日,陈长捷成为首批获得特赦的10名战犯之一,他回到上海和家人团聚,并被任为上海市政协秘书处专员,负责文史资料的编撰工作。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他写有10余篇30多万字文稿,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
1968年,因为受到冲击,陈长捷杀死妻子后,然后自杀,这样的结局还是悲惨的。1979年,陈长捷的骨灰被安葬在龙华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