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袁绍不“挟天子以令诸侯”,反而让曹操做成了?
创始人
2025-08-05 15:02:31
0

袁绍和曹操在彻底撕破脸之前有过小争议,如曹操没有听从袁绍,保护张邈。但为了共同的利益(曹操需要借助袁绍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号召力,袁绍也需要得力的助手干将去拓展地盘),大家基本保持了表面上的和谐关系。

《三国志·魏志·张邈传》说:“袁绍既为盟主,有骄矜色,(张)邈正议责绍。绍使太祖(曹操)杀邈,太祖不听,责绍曰:‘孟卓,亲友也,是非当容之。今天下未定,不宜自相危也。’遂知之,益德太祖。”

上文说过,袁绍开始是相信曹操是“自己人”的,所以一方面对他充分信任,不断支持;袁绍也不傻,另一方面,他也曾多次企图控制曹操。

如张邈、陈宫等人叛迎吕布,曹操几乎陷入绝境的时候,袁绍一方面给与支持,另一方面企图控制曹操。让其将家人迁往自己的领地邺城为人质。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 (袁)绍使人说太祖(曹操),欲连合。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
《三国志·魏志·程昱传》:“太祖(曹操)与布战于濮阳,数不利。蝗虫起,乃各引去。于是袁绍使人说太祖连和,欲使太祖迁家居邺。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
时(程)昱使适还,引见,因言曰:‘窃闻将军欲遣家,与袁绍连和,诚有之乎?’
太祖曰:‘然。’
昱曰:‘意者将军殆临事而惧,不然何虑之不深也!夫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将军自度能为之下乎?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韩(信)、彭(越)之事邪?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与文若(荀彧)、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太祖乃止。”

《三国志·魏志·程昱传》详细记载了袁绍的这次要求,但在《武帝纪》中仅仅成了“欲联合”,这也是史书有意给曹操隐晦这段不光彩的历史。

方诗铭先生说,兖州之战是关系曹操、吕布双方命运的一次重要战役。关于此次战役,众多论者都忽略了袁绍施加的重要影响。袁绍所敌视的吕布、张邈联合起来如果完全控制兖州,可能使袁绍腹背受敌,这是他支援曹操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役袁绍很可能亲自率军击败吕布占据东郡大部,吕布、曹操撤去后他以曾为张邈弟张超属下的臧洪为东郡太守。后臧洪对袁绍坐视张超被曹操消灭极为不满,与袁绍断绝往来。袁绍出兵经长期围攻重新占据东郡大部。袁绍、曹操后来走向公开分裂,此次兖州之战也埋下伏笔。[1]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精准的判断。

兖州之战示意图,黑色代表曹操,红色代表吕布,绿色是张邈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较为全面、详细的记载了这次战争。

第一阶段,吕布主导进攻,取得小胜,由于蝗害,各自罢兵。

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荀彧、程昱保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太祖乃引军还。布到,攻鄄城不能下,西屯濮阳。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与布相守百馀日。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

第二阶段,双方基本相持。

秋九月,太祖还鄄城。布到乘氏,为其县人李进所破,东屯山阳。於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冬十月,太祖至东阿。是岁谷一斛五十馀万钱,人相食,乃罢吏兵新募者。陶谦死,刘备代之。

第三阶段,曹操反击,大获全胜。

二年春,袭定陶。济阴太守吴资保南城,未拔。会吕布至,又击破之。夏,布将薛兰、李封屯钜野,太祖攻之,布救兰,兰败,布走,遂斩兰等。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馀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布夜走,太祖复攻,拔定陶,分兵平诸县。布东奔刘备,张邈从布,使其弟超将家属保雍丘。秋八月,围雍丘。冬十月,天子拜太祖兖州牧。十二月,雍丘溃,超自杀。夷邈三族。邈诣袁术请救,为其众所杀,兖州平,遂东略陈地。

曹操拒绝派家属到邺城为质,最终让袁绍知道了曹操的野心。其实,他应该是有所预料的,但也是没有什么办法的。等到曹操稳固了整个兖州,再做了一件事,袁绍就彻跳脚了:迎立献帝。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说:“是岁,也就是兴平元年(194),长安乱,天子东迁,败于曹阳,渡河幸安邑。”关于此时天子(汉献帝)的窘迫,在《说三国14 | “后董卓时代”长安之乱及董卓部将的最终命运 》中已经做了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关于要不要迎天子到自己地盘,曹操与袁绍其实都是做了翻思想斗争的。

兴平二年,拜绍右将军。其冬,车驾为李傕等所追于曹阳,沮授说绍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绍将从其计。
颍川郭图、淳于琼曰:“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史记》曰,蒯通曰:“秦失其鹿,天下共追之,高才者先得焉。”今迎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

袁绍这边,沮授强烈建议袁绍迎接汉献帝,他的理由也很简单:“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袁绍觉得很有道理。

然后郭图、淳于琼持反对意见,他们说:“大家都知道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了,你迎接来一个空壳天子,相当于请了个大爷回家,每天动不动要去朝见、汇报工作,意见不一致,还不能跟他翻脸,何必呢?”袁绍一听,也很有道理。

曹操这边呢,要不要迎汉献帝,也发生了争论。

是岁,兴平元年(194),长安乱,天子东迁,败于曹阳,渡河幸安邑。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袁术所置陈相袁嗣降。
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建安元年……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彧劝太祖曰:"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
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
《三国志·魏志·荀彧荀攸贾诩传》

荀彧的理由是:"应该像晋文公尊崇周天下,汉高祖为义帝发丧那样收取天下的人心。而且京城的那些官员、士人,甚至百姓都为天子的遭遇二伤感。这个时候迎接天子就是从民望,大顺也。"

另一个谋士毛玠给出了更具体的原因:

太祖临兖州,辟为治中从事。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
《三国志·魏书·毛玠传》

玠语太祖曰:“袁绍、刘表虽然占据大片土地人口,都没啥建树。我们要‘奉天子以令不臣’,……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当然,曹操方面也不是没有反对意见,《武帝纪》中只用“诸将或疑”概括了,曹操帐中谋士甚多,只有将领们有反对意见怕是不现实的。我猜,只是曹操的这一招“挟天子以令不臣”大棋成功了,反对的意见就从史料中略去了。其实,这个事情有反对意见是非常正常的。就如郭图、淳于琼说的那样,迎接来一个空壳天子,是需要代价的,除了每天动不动要去朝见、汇报工作,意见不一致,还不能跟他翻脸。天子身边的那些“忠诚”们也会搞事情,如董承之乱等。特别是在曹操才据得一州的时候,做这种事情,就是公然和袁绍作对,这是他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因为上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董卓的结果,他是知道的。详见《说三国13 | 董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什么失败?》

还有,天子究竟有多大号召力,这也是存疑的。我们现在的人根据后来的历史,把曹操成功的最大原因之一,这自然是事后的自然总结。须知袁绍也不是个庸碌之辈,他同样也在做抉择。最终曹操迎天子而袁绍未迎,真正显示的是曹操的决断能力,这才是其出色的政治智慧。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点,就是我反复提及的袁绍和曹操的出生问题。

袁绍是大士族出生,讨伐董卓时一呼百应,是毫无异议的关东联军盟主,简直众望所归。后来又雄踞数州,不管从实力上还是名望上,都不太需要皇帝的加持(况且董卓在立汉献帝时遭到袁绍的极力反对,现在迎立献帝,多多少少有些打脸,所以后来为了反对董卓他私下拉车好几个刘姓宗族为帝,也有这方面原因)。而曹操的出生稍低,名望简直没办法和袁绍相比,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依附袁绍而发家的,所以把皇帝接在自己身边,是一个非常加分的操作。

吕思勉先生对于“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着区别于常人的看法。他说:“至于说他坐视曹操入居中央,挟天子以令诸侯,以致于己不利,则当时挟着一个天子,实际并无甚用处,在上一节中业经说过;而袁绍在曹操迁献帝许都之后,曾经挟着兵威,胁迫曹操,要令他把献帝迁徙到鄄城,置于自己势力范围之内。袁绍的本意,是要否认献帝的,此时又有此转变,其手段也不算不敏捷。曹操自然是不肯听的,因为曹操断不是虚声所能恐吓的;袁绍此时,既因河北内部尚有问题,不愿和曹操以实力相搏,自然只好听之而已。然而袁曹的成败,始终和挟天子与否无关,所以这也算不得袁绍的失策。”[2]

不能说吕思勉先生的观点不对,他至少给了我们另一个相反的角度让我们思考。对于“挟着一个天子,实际并无甚用处”,我是不赞成这个观点的。

吕思勉先生自己也说过,在较长的时间内,天下人实际上是习惯了天子代表的中央政府的命令的。

专制时代的君主,虽然实际也无甚能力。然而天下太平了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大家都听中央政府的命令习惯了,没有机会可乘,决没人敢无端发难。
三国史话 董卓的扰乱

还有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曹操迎天子到都许后,就以天子的名义发了一道诏书责备袁绍“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袁绍立刻就慌了,赶紧上了一道自辩的诏书(《上汉帝书》)来为自己叫屈。

建安元年,曹操迎天子都许,乃下诏书于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完整记载了这份“自白书”,有兴趣的可以搜来看看。田余庆先生高度赞扬了曹操迎天子的做法,他说:

本来,东汉政权经过农民起义的打击以后,幸存的汉天子已成为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谁取代他都可以。问题在于,在那么多军阀虎视耽耽,各不相下的条件下,取而代之只能扩大纷争,阻碍统一。这不止是封建伦常问题,曹操看得明白,一向是慎重从事的。他反对过王芬废立的密谋,反对过袁绍拟立刘虞的事。袁术僭号而不正式称帝,据说是由于“曹公尚在”,有所不敢.后来袁术让袁绍称帝,袁绍“阴然之”而未行,恐怕主要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既然觊觎帝位的野心家大有人在,那末曹操掌握住现成的皇帝以制止他们的轻举妄动,并利用他的名分以促进统一,这不能不说是策略上的妙用。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并不是夸张之词。

田余庆先生的赞扬不假,曹操的确是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人,但他未必有现代人“称王怕天下更乱”这样高度的格局观。恐怕也是其自身实力的大小有关系。他只是个东郡太守或兖州牧的时候,断然拒绝另立新君的密谋。等他加封为王后,就俯视着天下,语重心长的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般充满胜利者骄傲的话来。

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的策略其实在成熟的政治家曹操,资深士族袁绍看来,其实并不是什么太过高深,或者绝妙的计策。因为远的不说,董卓的例子就在眼前,他同样是另立天子,挟持中央而获得了至高的权力。

方诗铭先生更是通过抽丝剥茧般的史料梳理,得出曹操“毛玠的建议符合了曹操’‘平生”的既定策划,并十分露骨地加以说明而已。”的结论,我对此是完全支持的。我一直认为,某些谋士的作用在史料中被夸大了。看过史料后,这个观点更确定了。当然,在此不展开,这个论点后面会专门写一篇文章分析。

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有的如董卓,虽曾“挟天子”,但终于失败。有的如袁绍,仅有建议而未能实现。其中成功者只有曹操一人,这不能不归结于曹操所具有的卓越政治才能。探索曹操如何运用其政治才能,将汉献帝夺取过来,有必要首先说明这时汉献帝掌握在谁手里,其力量如何,即曹操当时所面临的形势。
当董卓被杀之后,其大将李傕、郭汜等人攻进长安,“擅朝政”,汉献帝又落到他们手中,东汉政权继续为凉州军事集团所控制。曹操早在取得兖州之初,就曾与李傕、郭汜控制下的长安政府通使。《三国志·魏志·钟繇传》说:“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曹操)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黄门侍郎钟)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李)傕、(郭)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
这次遣使是曹操在袁绍支持下取得兖州刺史职位,并以武力驱逐东汉政府所任命的刺史金尚之后,十分明显,这一行动表明曹操不承认李傕、郭汜所控制的东汉政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为什么遣使到长安?首先,曹操企图与李傕等人和解,目的在于他的兖州刺史一职需要得到正式承认,以便进一步跻身于东汉政府;其次则是,联络东汉政府的大臣,尤其是钟繇,当然还有老友丁冲在内,借以探听长安虚实,以及如何对付李傕等人的办法。曹操派遣的使者是他的心腹王必(《三国志·魏志·钟繇传》注引《世语》)。[4]

就如上面部分所说,曹操“挟天子”也面临着很多风险,最大的莫过于和袁绍彻底撕破脸。所以,曹操一面以天子的名义训斥袁绍几句,一面又不断的封赏袁绍直至太尉,封邺侯,兼督冀、青、幽、并四州,袁绍才看在利益的面子上勉强接受。袁绍接受了天子的任命,也等于接受了曹操所控制的中央朝廷,实质上也等于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亲密战友彻底和自己决裂了。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说:绍每得诏书,患有不便于己,乃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操以许下埤埤亦下也。操拒之。田丰说绍曰:“徙都之计,既不克从,宜早图许,奉迎天子,动托诏令,响号海内,此算之上者。不尔,终为人所禽,虽悔无益也。”绍不从。

袁绍尽管做过各种努力,想方设法让皇帝在自己的根据地里,但都是徒劳了。所以,袁曹之间的一场决战是在所难免了。不过,按照袁绍这样讲究名正言顺的士族,在打仗之前,先用道德大旗把对方喷个体无完肤是很有必要的了……

参考资料

[1][4]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0.

[2]吕思勉.三国史话

[3]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

相关内容

子女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 家...
当子女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这是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然而,家长们也...
2025-08-05 08:41:50
粤动中华 迷你马拉松火热启...
4公里迷你马拉松活动吸引了来自大湾区各地的跑步爱好者踊跃参与。受访...
2025-08-05 08:40:19
罗源鉴江镇历史文集《鉴水长...
《鉴水长流》,一部承载着罗源鉴江镇历史记忆的文集正式出版。它如同一...
2025-08-05 08:39:39
职工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两岸...
职工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两岸赛区选拔赛正式拉开帷幕,开始接受报名啦!...
2025-08-05 08:39:02
原创 ...
你知道中国古代谁是最富有的人吗?我相信很多人会说是“ 富可敌国 ”...
2025-08-05 08:34:12
原创 ...
老周 摘要:蒙古草原有左翼右翼之分,还有内蒙古和外蒙古之分。曾经横...
2025-08-05 08:34:03
原创 ...
二战结束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美国向日本投掷了两颗原子弹,日本军头们口...
2025-08-05 08:33:53
原创 ...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
2025-08-05 08:33:51
原创 ...
他是国军上将,绰号水晶猴,骂过蒋介石,建国后获一级解放勋章 在民国...
2025-08-05 08:33:45

热门资讯

滇港铁人三项交流训练营开营,共... 新京报讯 8月5日,由中国香港三项铁人总会与云南省玉溪市教育体育局联合主办的滇港铁人三项交流训练营,...
原创 白...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的最终胜利并不只是巧合。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共产党,...
原创 朱... 引言 朱棣,明朝的第三任皇帝,因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自己的侄子、正统皇帝朱允炆的统治,最终登上了帝位...
原创 秦... 引言: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位统一六国的皇帝,他的功绩与暴政同样广为人知。然而,关于他身世的谜团却...
原创 我... 2012年我国集安市出土了一块石碑。后来经查证发现,这是唯一一块尚存于地面的高句丽石碑——好太王碑。...
原创 杨... 九王八侯扶宋室,十七春秋定江山。 赵匡胤是宋朝开国皇帝,开宋朝三百年基业,传十八代子孙。又因赵匡胤...
原创 秦... 秦琼初为隋将来护儿部属,后从张须陀镇压反隋起义军。张须陀败死后,归属瓦岗军李密,任帐内骠骑。李密败后...
结婚20年,不能生育遭背叛,她... 在民国时期有这样一位女子,她是出身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父亲为她千挑万选的夫婿也是人中翘楚,但她因为不...
原创 他... 他是首长们的首长,手下曾走出3位开国上将,却从不摆老资格 关于詹才芳中将有这样一件趣事:建国后某一年...
原创 八... 1270年下半年,八剌入侵伊尔汗国失败后病倒,察合台汗国内部又有几个宗王对八剌十分不满。八剌并没有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