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目睹父亲被白军割头,彭国涛投身革命70载:荆棘一生,不求回报
创始人
2025-08-05 14:33:21
0

在革命的生涯中,有那么一位让人敬佩的女士,她是革命烈士彭澎的后人,自己也是一位老革命,她叫彭国涛。于她而言,人活着就必须经受起生命的考验,生命之最代表的就是坚持与忠贞。

1927年8月,彭澎跟叶挺率领途经宁都的 “八一”起义军南进,起义军在广东三河坝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阻击,损失惨重。彭澎被迫返回宁都,他以教书为名,在宁都附近秘密发展党组织,建立农民武装。

彭国涛此时只有12岁,她经常看到父亲在教书回来的晚上还要出门。彭国涛问彭澎:“父亲,你晚上的时候还要教书吗?”

彭澎摸了摸女儿的头,回答道:“是呀,路太黑,必须抓紧时间教书,不然路会一直黑下去。”

彭国涛那时还小,不懂这话的意思,她心想:天黑不是得找灯油跟蜡烛吗?教书也能带来灯火吗?

1929年2月的一个早上,彭国涛正往家里提拉着一担茶水,谁知父亲这天没有去教书,他接过担子,拉着彭国涛说要去迎接一支长途奔袭而来的队伍。

此时的彭国涛大了两岁,他了解到父亲彭澎不仅是个教师,暗地里还担任着中共宁都县委军事部长。父亲告诉女儿:“我们要去迎接的这支队伍叫红军,他们的首领一个叫做毛泽东,一个叫做朱德 ,这两个人是能教醒中国人的教师,是比父亲厉害千万倍的教师!”

比父亲更厉害的教师?还是红军?外面不是传言红军是红眉绿眼、青面獠牙吗?彭国涛有点害怕,但是又有些小期望。

在县城外,彭国涛跟父亲见到了红军,定睛一看,发现红军都是些普通的人,看来传言骗了自己。当彭国涛盛着碗把茶水递到红军战士手中时,尽管每个红军战士都口干舌燥,但他们每个人会起身鞠躬对她说一声谢谢,这有些弄得她怪不好意思。彭国涛突然觉得:红军是一群可爱的人。

早在听闻红军要来的时候,国民党宁都县县长赖世琮就已经望风而逃。茶水被喝得精光后,这支队伍被引进县城。当天,红军首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在城西温屋接见了彭澎等人。

红军在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时,处处被国民党军追剿,早已疲惫不堪。毛泽东告诉彭澎:“红军损失惨重,现在很需要粮食、各种日用物品以及部分经费。”

彭澎说:“粮食跟日用品,我能想办法暂时解决燃眉之急,只是不知道经费大概需要多少。”

朱德沉吟一声,说道:“最好能筹集5000块大洋,往后可能需要用到。 ”

彭澎一口答应:“我一定不负众望,尽全力筹措。”

彭国涛此时对钱没有什么概念,因为她很少接触钱,但从父亲凝重的表情下,她可以看出,这绝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由此,为了帮父亲的忙,她第一次学做群众工作,在父亲的带领下,她积极向县城周围的老表们宣传共产党、红军闹革命的宗旨。在各方努力下,彭澎很快筹集到银元5500块、土布300匹、草鞋和袜子各7000双。

红军得到如愿的支援,军容大整,毛泽东对彭澎工作能力进行了高度表扬。不久,宁都县成立工农兵革命委员会,毛泽东任命彭澎为县工农兵革命委员会主任,这是苏区红色政权宁都的第一任县长。

1929年5月中旬,朱毛红军离开宁都,彭澎便兼任宁都县游击队队长,他带领县游击队转移到北部山区,积极开展游击斗争。 从这个时候开始,彭国涛正式加入革命,在父亲的影响下,她很早就学会了坚毅与自强。然而,初阅人世,接踵而来的事情让她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游击战争本就相当艰苦,在恶劣的环境下,彭澎积劳成疾,左腿患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战斗中时常发作。

1930年7月,在一次游击战斗中,彭澎因行走不便,被敌人抓获。由于游击战斗期间,彭澎帮助过很多群众,群众也都记得彭队长对大家的好。当彭澎被抓的消息传出时,当地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想去解救彭队长。结果,就是这样一群感恩图报的群众,还真就在彭澎被押送期间,把他从白军手中给“抢”了回来。

白军知其腿脚不便,行走不远,于是派兵在周围轮番搜索。在毫无结果的情况下,恼羞成怒的白军将当地村民集中起来,声称澎湃再不出现,就枪毙所有村民。彭澎听此消息时,于心不忍,挺身而出,他只有一个要求:村民是无辜的,请求放了他们。

入狱之后,彭澎惨遭四个月毒刑,面对利诱,他历经十几种酷刑,坚贞不屈,始终不肯出卖党组织。

为了警戒民众,11月16日,国民党当政者命人把已经奄奄一息的彭澎,抬入县城体育场进行“公审” 。

在台下,彭国涛隐在密集攒动的人群中,咬着嘴唇目睹父亲的惨状。

国民党反动派站在台上,口沫飞溅,历数彭澎的革命“恶迹”,然后命令刽子手用刑。刽子手有些紧张,在连砍了几刀后,彭队长壮烈牺牲。可恶的是,白军竟将他的头颅割下来,挂在城门上展览示威。

彭国涛目睹着这一切,目眦欲裂,却又无可奈何,因为国民党对她的搜捕也正在进行,反动派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斩草除根的机会。在她母亲被捕入狱后,15岁的彭国涛成为孤儿,四处飘零,她躲藏到大山深处,过着野人般的生活。1931年,红军在一间人迹罕见的破庙里,找到了如野人般的彭国涛。

1932年,彭国涛加入“共青团”,同年,她被派往父亲战斗过的会同区开展革命活动。踏着父亲的走过足迹,彭国涛积极性特别高,似有两条生命,风风火火地工作。但很快,会同区苏维埃成为白军的眼中钉,肉中刺。

1933年仲夏,乘苏区边缘空虚之机,白军发起了对会同区苏维埃的进攻,见人就杀。彭国涛仗着身子灵巧,逃得一条性命,而她再一次目睹自己的革命同志一个个壮烈牺牲。

为了阻挡白军入侵,就要有强大的红军。彭国涛开始了他的扩红工作,她走村串户,一家一户上门做工作,一个人一个人地做动员。

白军不断地对革命根据地发起进攻,彭国涛的扩红工作也在不辞劳苦地进行。然而在“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的指挥下,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未能打破白军的第五次“围剿”。1934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彭国涛扩红的一百多人也跟随离开。

白色恐怖四处弥漫,彭国涛成为反动派追捕的重点对象,她再一次在大山间漂泊,过上了野人的生活。 孤苦的躲避生活是让人难以忍受的,但一想到父亲,她又会重新振作起来,因为父亲说过:那两个比他厉害千倍的人会带着中国人走向光明。

敌人对她的追捕松懈下来后,她的年龄也已长了上去。此时她已经过了嫁人的年龄,可她仍然找不到婆家。因为,彭澎太出名了,彭澎的女儿也跟着“出名”。

国共合作抗日后,彭国涛用不着再躲避抓捕了,在亲属的撮合下,她嫁给了一个国民党大兵,这个大兵当初是被国民党军抓去参军的,为人非常老实本分,他的名字叫做黄国文。

丈夫家本就一贫如洗,因为娶了彭澎的女儿,虽然国共合作期间没有被问罪,但他还是被扒掉了军服,取消了那点微薄的俸禄,沦为苦力。

饶是如此,这对苦难夫妻,毅然重新开始生活,一个帮人挑水,一个帮人洗衣。除了挑水,黄国文砍柴卖、帮人挑担,彭国涛则帮人裁剪衣服、做扣子、帮人站柜台。靠着微薄的收入,他们在拮据下过活。

望眼欲穿。1949年7月,当年的红军终于回来了。新生的红色政权成立,她重新参加了工作,并担任了会同区南当乡妇女主任。后来在翠微峰的剿匪战斗中,彭国涛积极做女俘虏的工作,引导她们走向正途。由于工作完成得非常出色,1950年,她被调任城关镇妇女部长兼优抚主任。一上任,她就马上投入工作,到处慰问革命烈士家属,并为他们解决困难。

作为革命烈士子弟的代表,1951年,彭国涛随南方老革命根据地代表团,受邀前往北京中南海,参加了在怀仁堂举行的国庆招待会,在天安门参加了国庆观礼,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在北京逗留期间,朱德听说老熟人彭澎的遗孤来了,还特别发出邀请,她应邀来到朱德总司令家里做客,叙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原本彭国涛以为,此后的人生会一帆风顺,可她再一次面对一个难题:丈夫黄国文有着国民党大兵的历史。

1951年早春,当年彭国涛扩红的一位红军战士回到了家乡,彼时的新兵蛋子这时已成了解放军某部的师长,这位师长不忘彭国涛是自己革命的引路人,特意来寻源谢恩。在了解到彭国涛丈夫的尴尬处境后,他悄悄地对彭国涛进行了离婚劝导:“一个烈士子弟,跟一个白军在一起,会被冲淡颜色哩!”

这是一个政治难题,也是一个人生考验。就连老实本分的黄国为自己也意识到自己身份的尴尬,他多次向妻子彭国涛表示自己不想耽误她的前途。

在前途与良心的考验之间,彭国涛虽然踌躇了一下,但她还是选择了后者,因为父亲教会她什么叫做善良,善良就是不能伤害无辜,不能伤害相依为命十几年的老实人。

1959年,县里要在一片荒山坡组建光荣敬老院,派彭国涛去负责。这是一项异常艰难的工作,但她丝毫没有犹豫,在简单地收拾了下行头后,她拎着包去往了那片荒地。

有过野人生活经历的彭国涛,对这块荒地的荒凉似乎并不感到惧怕,她开始着手组建敬老院,在选择地址、设计绘图、选择材料、雇佣工人、现场监督、照顾烈属等事宜上,都是由她全程亲自料理。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常与烈属老人打交道,对他们嘘寒问暖。46个烈属老人也把她当作体贴入微的孝女。半年后,第一幢住宅拔地而起。几经动员,她把全县的烈属老人接入院内。

数十位老人的护理,吃喝拉撒,衣医住行,无异于一堆堆难缠的乱麻。那年,她42岁。 数月下来,她面黄肌瘦,脸庞小了一圈。再这样拼下去,命都会被拼掉。家人劝她别干了,她置之不理,并说:“再困难也要挺住,那些可都是烈属!”

在敬老院的日子,彭国涛基本上很少能睡足觉,她常常半夜循声而起,为老人倒水、喂药。而白天,她又要替老人们缝缝补补、采买物品。

敬老院的烈属老人刚开始进来时还不习惯,渐渐地,老人们把敬老院当成了自己的家。老人们的见面,常常有聊不完的家人革命事迹。有几位老人,更是经常说到当初自己的亲人随彭队长打白军的过往,他们还认彭国涛作契女,把她当成亲生女儿。院里寥有的几个同志有时候会跟彭国涛开玩笑说:“彭院长有40多个父母,万一他们吵起来,你会帮哪一个呀?”彭国涛则笑道:“放心吧,他们都是烈士的妻儿父母,都是明事理的,不会真的吵起来的。况且,在他们共同的女儿面前,他们又怎么会舍得吵架呢?”

渐渐地,彭国涛成了老人们的手、脚,成了他们身体的一部分。老人们信任她、爱戴她,离不了她。 在其后的某年,县里筹建新的诊所,准备调她去担任所长,想问问她的意见。

然而在彭国涛离开敬老院去往县城只两天时间里,敬老院的烈属老人们怅然若失,感觉跟丢了女儿一样。几十名颤颤巍巍的老人进城集体上访,他们流着泪水坐到了县民政局里,不吃不喝不讲道理,硬是要求上面把“彭澎的女儿”还给他们。

烈属老人们的子女的名字,可以串成该县的革命历史,这个事件震动了县城。县城马上派人对老人们加以劝导:你们如果确实需要彭院长的话,我们会着重考虑把她留下来的。

“文革”时期,丈夫的白军大兵身份又一回被张扬了出来,她全家再次受株连,被下放到偏远的琳池乡。在被下放一年后,毛泽东当年的警卫员,陈昌奉担任了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他回家乡来看望彭国涛,在询问完她的情况后,陈昌奉说:“你是老革命,又是烈士的后代,你有什么要求都可以提出来。”彭国涛只提了一个要求:恢复工作。

不久后,陈昌奉带着县领导再次来到彭国涛住处,对她说:“我了解了一下?你们县现在的状况,现在你们县革委会正缺人,你要求到哪个部门工作都行。你是老革命,工资、待遇补发补办都应该。”

彭国涛开口了,却要求回光荣敬老院,她说:“敬老院里还有几十个烈士的父母,没人关照,他们的衣食都成问题,我想去回去照顾他们!”

对于敬老院,“文革”中多有微词:光荣敬老院―嘴巴上的光荣;院长―实际上是老保姆。听了她的选择,陈主任与县革委领导对视,欲言又止,只得随她去了。

时间过得非常快,岁月的风霜在彭国涛额头印下了深深的皱纹,也染了几缕白发。近十年来,她不仅担负着敬老院里繁重的工作,还兼职当人民陪审员、县人大常委、县政协常委,从事大量义务的社会活动。

多年来,她以忘我的工作态度,为“彭澎的女儿”赢得了一串串荣誉。她曾三次上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多次受到华东军区陈毅司令、民政部、南京市人民政府、江西省人民政府宴请;曾数十次荣获全国、省、地、县“双拥”先进个人奖、“老有所为精英”奖等。

敬老院里,彭国涛上上下下忙碌着,饱经沧桑的脸上渐渐地增添一条又一条皱纹,却始终挂着宽厚而慈祥的笑容。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感到满足的人才会有。但她并不满足,她的入党要求孩没有被批准。她认为父亲一定是期望她入党的,她一定要加入,所以她年年都递一份申请书。

1985年春,彭国涛往来于县委党校的路上,她参加了县直属党委举办的党训班。上百名青年男女间,突兀地夹着一个白发皓首老人。青年们从小听着她讲传统事迹长大,以为这位老奶奶是来讲党课的。一问之下却大吃一惊:这个响当当的先进,三次进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数次到省里参加“双拥”先代会,年年上报、广播表彰的人物,竟是党外人士?

彭国涛也十分吃惊:过去自己要求入党时,是一个人。现在,要求入党者竟然成群结队。

1987年7月,当年曾劝她离婚的那位师长再次回乡,在县委大院,他大发其火:“彭澎烈士的女儿不是共产党员,谁还配?”两个月后,彭国涛成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这一年,彭国涛72岁。从“共青团”到中国共产党,这一步,竟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入党不久,她马上就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当彭国涛完成了自己的入党心愿时,然而家里的事情,却让这个老人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她的四五个孙子孙女此刻正处于全体待业中。孙辈们心有不甘,偶尔会质疑和“围攻”他们的祖母:“您?是1929年的‘老革命’,到现在,为什么还不是国家干部?曾外祖父活到现在,少不了是中央级干部,他为国捐躯,为什么我们满门忠烈,连一个国家编制的工人都当不上?为什么您?死要面子,不帮我们说说话?”面对孙辈们的质疑,彭国涛常常无言以对,不知道她是不想回答,还是真的无法回答。

直到某天,她口中猛然冲出一句话:“你们曾外祖父为了革命,命都去了,尸骨不留,他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事,我们又能在他身上贪图什么呢?”

是呀,“革命干部”和“国家干部”的含义,彭国涛做到了心中有数,可是她却又表达不出来。当年,她扩红参加红军的那帮青壮年,有的人成为了部队首长,有的人成为了省市级领导,而她仍是担任宁都县光荣敬老院院长的临时工。

一条崎岖艰辛而又布满荆棘的人生之路,彭国涛走得异常执着,这种执着,是对追求革命精神的执着,是毫不后悔地对待人生信念的执着,在这条路上,她已经走过了80个春秋,尽管步履蹒跚,但她却走得从容而又坚毅,而且还要继续走下去。

2001年,彭国涛女士逝世,享年86岁。在去世的前几日,久病迷糊多年的她,突然变得很清醒,面对几位来探望的领导,人们以为她会为亲人提出最后的要求,不料,她却说了一席很“真率”的话:

“原先,我有两件事情想不通:一、父亲为革命割了头,革命成功50多年了,他的头没找回来,连一座坟茔也没有;二、自己革命70多年,并非临时革命者,连临时的念头都没有过,还是个永远的临时工。现在我想通了,革命是不能寄予任何个人回报要求的,否则,那就不是真正的革命者。”

相关内容

原创 ...
还在犹豫什么?好运的机会稍纵即逝!赶紧关注我,一起开启幸运之旅吧!...
2025-08-06 04:34:27
原创 ...
在此文阅读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
2025-08-06 04:34:24
原创 ...
许世友深思熟虑:一定要打好1948年春山东兵团的第一仗 1948年...
2025-08-06 04:34:08
原创 ...
宋英宗是北宋的第五位皇帝,在宋仁宗长达四十余年的统治结束后。宋英宗...
2025-08-06 04:34:05
原创 ...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
2025-08-06 04:33:58
原创 ...
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陆军战场,因为德国与苏联都是已...
2025-08-06 04:33:51
原创 ...
刘伯承元帅和粟裕大将都是军事领域无与伦比的大家、高人,两位各自指挥...
2025-08-06 04:33:50
原创 ...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拥有大量被广泛流传的经典...
2025-08-06 04:33:42
原创 ...
1968年的一个夏日傍晚,中南海游泳池门前发生了一件令人难忘的小插...
2025-08-06 04:33:29

热门资讯

原创 朝... 历史上,朝鲜不是在被打,就是在被打的路上。中原王朝最早打高丽是在唐朝,武则天的老公李治派“大唐军神”...
原创 秦... 说实话,秦国到了秦献公手上其实过得挺惨的,虽然一天到晚跟魏国干仗,而且赢的次数还多,但是就是越打越弱...
原创 1... 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在这次大会上,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一共576票有...
原创 粟... 粟裕向陈毅敬礼说道:军长,我来迟了,陈毅:军事上主要由你考虑 世人皆知陈毅和粟裕是新中国开国将领,却...
原创 秦... 长平之战是战国末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爆发的一场大战。其规模空前,堪称战国时代第一大战。此战之后赵国一蹶...
牛鉴:大清柱石,文武兼备,济世... 牛鉴,这个名字在清朝历史上熠熠生辉。他是清代的忠臣重臣,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成为大清的柱石。他...
原创 郑... 探索电视剧《风筝》背后的秘辛:"军统四哥"徐百川与"鬼子六"郑耀先的故事引人入胜,但其余"八兄弟"的...
原创 满... 【引言】 清朝统治中国276年,300万满族人掌控3亿汉人,这种悬殊的人口比例下却能长期维持统治,实...
原创 隋...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以其雄才大略和多才多艺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他的统治也伴随...
原创 清...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