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6月11日,空军司令刘亚楼抵达杭州,并首先拜访了正在当地视察的毛泽东。见到著名的“雷公将军”刘亚楼,毛泽东心情极好,询问刘亚楼来杭州的目的。
然而,刘亚楼的回答让毛泽东略感不悦:“这么大的事,为什么没有中央讨论就决定了?是谁做的决定?”
那么,刘亚楼到底为何来到杭州?毛泽东为何会不高兴呢?
一、福建前线的严峻形势
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迅速清除了大陆上残存的国民党势力。蒋介石匆忙撤退,带着部队撤至台湾及周边岛屿,依靠海空优势勉强维持。
1949年10月24日,解放军发起金门战役,但因不熟悉登陆战术,导致战斗失败,登陆部队9086人全军覆没。毛泽东在接到消息后,于29日电令全军,要求严防轻敌急躁心态。
这次失败后,福建军区士气大受打击,决心夺回金门以雪前耻。1950年7月26日,我军700余人攻击小金门西侧的大担岛,但因气象和敌情判断失误,战斗失败,损失400余人。
经历两次失败后,军委通知陈毅和叶飞,在朝鲜战场未获决定性优势前,暂缓金门战役,以集中力量。
金门战役和大担岛的失利让我军深刻认识到,登陆战与陆战迥异,不仅需控制海权,更关键是控制空权。两次登陆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空军支持不足。当时,解放军主要使用机帆船登陆,在国民党空军的空袭下几乎无力还击,一旦后援被切断,先头部队陷入绝境。
原计划中央军委希望空军进驻福建,争取空中优势。但朝鲜战争爆发后,大量飞机被调往东北,福建前线只得依赖少量高射炮部队,这对抗国民党空军的轰炸显然力不从心。
据统计,自1949年底至1958年初,国民党出动飞机600余次对福建进行轰炸扫射,造成1400余人伤亡,击沉舰艇91艘,毁坏民房4800余间。
国民党空军不仅频繁扰乱大陆,甚至在福建部分县城上空设立训练空域,嚣张至极。
叶飞在回忆录中提到,福州多木结构民房,一次空袭便引发大火。虽然地区已解放,民众安全却未能保障。抗美援朝期间,民众尚能理解,但停战后,他们期盼人民空军早日驻守福建,保障安全。
东南前线的紧张局势让总参谋长粟裕忧心忡忡,但空军入闽牵涉广泛。福建的金门岛和马祖列岛背后有美日等国的支持。空军一旦入闽,美军必有行动,因此需要慎重考虑。
二、粟裕认为空军入闽时机已成熟
新中国东南前线,国民党军队占据的岛屿主要分布于浙江和福建沿海。为消除这一威胁,粟裕主导我军分别清理,首先是浙江沿海的国民党军。
1954年8月31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对台湾蒋匪军积极斗争的军事计划与实施步骤》,粟裕全力指导浙东沿海的斗争。
在粟裕的指挥下,1954年11月14日,浙江前线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成功击沉国民党军的“太平号”军舰,这是我军鱼雷艇部队首次作战,取得重大胜利。
1955年1月11日,总参谋部指示华东军区,年内选定闽浙沿海若干国民党军占据岛屿为攻击目标,集中力量先攻占防御薄弱近海小岛,积累经验后继续攻击。粟裕随即部署解放浙东沿海敌占岛屿的行动,首要目标定为大陈岛西北10公里的一江山岛。这个岛屿是大陈岛国民党军的重要外围据点,面积约1.6平方公里,驻守有1100多名国民党军,并设有永久性防御工事。
粟裕分析,一江山岛敌军多为游击武装,战斗力不强。关键是人民空军已在岛上空占据制空权。粟裕希望验证,一旦拥有制空权,我军是否能顺利进行登陆作战,这也是对未来金门、台湾登陆战的预演。
1月18日,我军航空兵在歼击机掩护下,轰炸机和强击机群轰炸了一江山岛;另一组轰炸机和强击机轰炸了大陈岛指挥通信设施及炮兵阵地。在猛烈的轰炸中,敌军陷入混乱。陈赓激动地说:“以往我们总是被敌人飞机轰炸,这次终于让敌人尝尝这个滋味。”
当天,我军出动130架飞机分四次轰炸大陈岛,取得显著战果,炸沉坦克登陆船1艘,炸伤其他船只4艘。
在一江山岛战斗中,我军航空兵投下306颗炸弹。在敌军混乱中,我军登陆部队在强击机、炮兵和舰炮掩护下开始抢
滩登陆。经过三小时激战,全歼守敌1086人,俘虏567人,我军阵亡416人,受伤1176人。战斗中,大陈岛5艘军舰出动,但在我军空军威慑下几乎无作为。台湾派来两架F47战斗机,但见到我军强大空军后迅速逃离。
在解放一江山岛期间,粟裕对美军可能干涉深感担忧。果然,1月23日美国调集包括航母在内的132艘各类战舰到大陈岛东海域。从山上望去,黑压压一片。舰载机频繁起飞,显示出强烈的攻击意图。
然而,事实证明美军只是虚张声势,未采取实质性行动。2月9日,两架美军飞机飞过一江山岛被我军高炮部队击落。面对这一行动,美军并无实质反应,在官方声明中称“飞机只是误入航线”。纸老虎的本色暴露无遗。
美军在这次行动中实际上是为了掩护国民党军从大陈岛撤退。对于大陈岛防务,美军无力干预。我军在浙东沿海的空中优势已稳固无疑。因此美军采取暗度陈仓策略,部署大量运输船,将大陈岛上1.8万军民撤离。2月13日,我军占领大陈岛,整个浙江沿海岛屿彻底解放。
一江山岛之战是人民空军首战告捷,也证明了在登陆作战中制空权的绝对重要性。同时,这次战役的成功也增强了粟裕解放金门、马祖的信心。
3月5日,粟裕代表总参向军委提出,将军事重点南移到福建沿海,下一步攻打马祖岛。9日,国防部长彭德怀批准此计划。但毛泽东在3月14日的批示中表达了不同意见:
“彭德怀同志,马祖及其他任何岛屿的敌人撤退后,我们应允许他们撤退,不要采取任何攻击或阻碍行动。请考虑并确认这一点,只限于华东及福建地区。”
毛泽东认为,尽管一江山岛的战斗在军事上是胜利的,但在政治上还需深思熟虑。因为浙东岛屿并非美台《共同防御条约》覆盖范围内。武力夺取金门、马祖在军事上不成问题,关键是美军的参与。如果美军介入,势必牵连苏联,问题复杂,需长期考虑。
三、空军入闽,粟裕作出检讨
随着军事重点南移,粟裕开始准备空军入闽行动。此时蒋介石正筹划所谓的“反攻大陆”行动。蒋军以金门、马祖为基地,不断派遣小规模部队骚扰福建沿海。此外,国民党空军在进行轰炸和侦查的同时,还大量投掷带有反动标语的传单和“慰问品”,气焰嚣张。
为有效打击国民党的嚣张气焰,彻底巩固国防力量,粟裕与多兵种制定反击计划。随后,他向军委请求调集一批飞机和武器装备,以震慑国民党军。
粟裕在报告中写道:
“这次调派飞机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分担华东地区海上和空中的防御压力,二是为解放金门、马祖等岛屿创造先决条件。”
对解放金门和马祖,粟裕怀有强烈期望。在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对他寄予厚望,将解放台湾的重任压在他肩上。为此,他整合了50万大军,调集了大量物资、武器及战船。
众所周知,粟裕善于打“神仙仗”,行事常带冒险,但在准备解放台湾时,他表现出异常的谨慎。正如许多总参老将所言:“对台用兵,粟总异常慎重,不似往日作风。”
早在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前,就有建议应该一举攻占台湾。然而粟裕坚决反对:
“不可,金门的失败教训太深刻。忽视血的教训将导致更大的牺牲。”
因此,攻台计划被长期搁置,成为粟裕心中的痛处。
粟裕深知,海战不同于陆战。在中原争霸,双方对峙,即使战斗不利也可撤退,保存实力。但海上作战一旦开始,即便胜算达到八九成也难以保证安全,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才能行动。一旦失误,将牺牲大量官兵。
在粟裕看来,我军的最大短板是缺乏强大的空军支持。太平洋战争已证明,只有拥有制空权才能获得制海权。只有控制了台海上空,才能确保数十万大军安全登陆。
因此,粟裕迫切希望人民空军尽快驻守福建,一旦掌控了福建上空,金门、马祖必将像一江山岛、大陈岛那样被解放。一旦金门、马祖解放,攻占台湾还会远吗?
1955年5月12日,福建地区新建机场即将完工。粟裕报告军委:
“为配合外交斗争,保护浙闽沿海航线安全,防止和打击敌机对福建沿海主要城市的空袭,并为解放金门、马祖创造条件,一旦上述基地完工,应立即部署部队。”
毛泽东于5月19日批示:“退给贺龙、粟裕照办。”
根据
批示,总参计划6月底完成所有准备,等待军委命令再行动。但遇到雨季,空军入闽再次延后。6月3日,粟裕将此情况报告彭德怀。彭德怀回应:
“空军进驻福建,最好选择在7月中旬4大国首脑会议前后。”
据此,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前往上海、杭州进行必要布置,动员审查飞行员并准备组织入闽。总参计划一切就绪后,再向军委报告请求空军转场。
刘亚楼到达杭州后,恰逢毛泽东在杭州休养视察。刘亚楼访问时,毛泽东询问其来意。刘亚楼回答:“准备空军入闽。”
对此,毛泽东表示:“这么大的事,中央未讨论就决定了?是谁决定的?”
刘亚楼只好如实回答,这是粟裕总参谋长的指示。最终,毛泽东指示刘亚楼:“你回去转告粟裕,空军暂不入闽。”
事后,粟裕主动承担责任,进行书面检讨。他承认“对敌情估计不足”,“对复杂外交斗争的政治理解不深”。
8月6日,毛泽东对粟裕的检讨报告作出批示:“我已于5月19日批示同意你们的意见,因此你们无责任;只有在后来具体部署未再请示的责任。”
在毛泽东看来,空军入闽可能导致蒋介石和美国误判解放军准备攻台,引发激烈空战。毛泽东权衡后认为时机尚未成熟,因此未批准空军入闽。
四、人民空军最终获得福建上空的制空权
两年后,形势有所变化,人民空军尚未入闽。但到了1957年初,局势开始转变。
上级向空军第208部队发送绝密电报,要求立即开始入闽作战准备。蒋介石集团试图在海峡挑起事端,实现其“反攻大陆”的梦想。
1957年12月9日,副总长陈赓向军委报告:“台湾蒋机今年多次窜入沿海重要城市和内地,空投大量反动传单,在民众中造成极坏影响。为迅速扭转局面,总参已部署空军和各军区采取一切积极措施,打击入侵蒋机,力求将其击落。”
同时,中东局势突然紧张,1956年爆发苏伊士运河战争,接着1958年英军入侵约旦、美军入侵黎巴嫩。美军同时增兵台湾海峡。蒋介石误判形势,于1958年7月17日召开紧急会议,支持美英侵略行为,决定加速“反攻大陆”的准备。
国内外变局使毛泽东认识到,人民空军入驻福建的时机已成熟。毛泽东于1957年12月18日批示:
“退彭德怀同志,非常必要,请督促空军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请考虑1958年我空军进入福建问题。”
1958年7月27日,第一批飞机转场至汕头、连城,至8月13日,福建各机场已聚集6个歼击机师、520架飞机,而台湾空军仅有260架,性能及飞行员素质不及我军。
7月29日,人民空军开始争夺金门海域的制空权。首次作战便击落蒋军2架飞机,击伤1架。此后,东南沿海空战持续至10月底,共击落蒋军14架,击伤9架。我军被击落击伤各5架。
终于,人民空军掌控了福建上空的制空权,结束了蒋军对东南沿海的长期轰炸。广大市民欢呼庆祝,誉此为“第二次解放”。
总结:粟裕调集空军入闽,一方面保护华东、华南地区民众安全,另一方面为解放台湾铺路。解放台湾是粟裕终身的愿望。据其子粟戎生回忆,粟裕书房一直挂着台湾地图,他常凝视思考。
#深度好文计划#1970年,粟裕访问法国,最感兴趣的是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场,显然是为学习攻台经验。
然而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从当时国际形势看,调动空军入福建确实需要慎重考虑。毛泽东对粟裕依旧信任如初,没有过多指责。
三年后,国际形势变动,中东革命牵制了美军,人民空军入闽的时机终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