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本可以三分天下,他也真的动心了,但败在2个字上!
作为帝国初年的三杰之一,韩信的下场最为悲惨,然而让,韩信完全可以改变这种命运,在被刘邦封大将之后,韩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楚汉战争的天平开始向刘邦这边倾斜,在帝国创建的前一年即公元前203年,韩信消灭了项羽的20万军队,然后又取得齐地,成为当时除了刘邦与项羽之外的最大一个势力,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注定将来命运的砝码开始添加。
第一件事儿就是他希望刘邦能封他为假齐王,此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日夜盼望他前来增援,如今却被韩信趁火打劫,他自然大怒,但却在张良的提醒下封了韩信为真齐王,自然韩信和刘邦都知道,这个齐王的产生是夹杂了很多火花与愤怒的。
然而韩信在得到齐王的封号后,立即会把自己逼迫刘邦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韩信似乎就是这样一个人,别人对他的恩情他永远记得,别人对他的仇恨却转瞬即忘,这使他容易产生错觉,他也认为别人对他产生的仇恨,别人也会转眼即忘,但刘邦不可能永远大度。
韩信的命运在这个时候很容易就能改变,但他最终却不做任何改变,当项羽得知自己的大将龙且被韩信杀掉后,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恐惧袭上了他的心头,这个一生都不主张用计的霸王第一次派人去计激韩信,被派出的人叫武涉,目的是策反韩信。武涉的看法是:倘若说韩信现在能宣布独立,那么天下就会三分,韩信也可做个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主人,韩信却当场给予了回绝。
在武涉走后不久,一个叫蒯通的在野人士来到韩信处,他的想法跟武涉惊人的相似,劝韩信脱离刘邦自立为王,按他的说法,韩信现在的力量已经足够与刘邦和项羽任何一支力量相抗衡,依汉则楚亡,归楚则汉危,中立则三分天下。
起初韩信并没有给予清楚的回答,他一再拖延,对刘邦平要求其出兵围击项羽的命令置若罔闻,韩信这个时候可能也在考虑蒯通的话,如果说武涉的劝说还带有个人利益的话,那么民间来的蒯通无门无派,其建议自然是设身处地为他的,但最终他回复蒯通的却是: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与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信于我,我谙之不详,虽死不易。
背叛自然可耻,尤其是恩将仇报,韩信能说出这样一段话来,其发自肺腑自然无可置疑,而他的命运没有因此而转弯,也正是源于他的这种性格。韩信似乎是我们这个民族之恩图报的楷模,自然着跟他发迹前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大汉帝国的功臣群体可以以布衣将相来概括,出身低贱是他们的标志,在这个群体中韩信的出身低贱更为明显。
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身无长技而能长大成人,全靠混吃混喝,被人厌恶是很自然的事情,“从人寄食”的生活表面上看是没有自尊的表现,事实上韩信的自尊心相当强,他当初经常去南昌亭亭长的家中混饭吃,某天亭长的老婆提前了吃饭的时间,却没有留饭给他吃,韩信的自尊心受到了刺激,一怒之下就离开了亭长的家,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
后来他在河边钓鱼遇到了几位洗涤丝棉的老大娘,其中一位老大娘很可怜他,就把饭分给他吃,韩信当时很感激,许愿说我以后一定报答你,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在回到家乡后他亲自去见了那位老大娘,以重金给予回报。他在命运可以转折的时候没有选择背离刘邦,自然也是知恩图报的表现,在他看来刘邦给予了自己太大的恩,也就是这这“报恩”2字,让他觉得:自己不能做对不起对方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