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赵高,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就是电视剧中肥胖奸诈的宦官形象,他从秦朝的一个小吏做起,一步步走向了秦朝的政治中心。赵高的一生做了很多坏事,他在秦始皇死后篡改遗诏,逼死了秦始皇长子扶苏,拥立昏聩无道的秦二世胡亥继位。他做官数十年,一直做到了秦朝丞相,期间他操纵傀儡皇帝,残害忠臣百姓,增加赋税。可以说秦朝的迅速灭亡和赵高的专政弄权有着直接的关系。但这个做尽坏事的奸佞小人,有一件事却被世人误解了2000多年,他其实并不是一个宦官,宦官在明代以后的称呼改为了太监,也就是在宫中服侍皇族生活起居的人。
赵高这个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对他是非常的厌恶,以至于没有给这个权臣立传。我们对于赵高的所作所为要参考史记里秦始皇,丞相李斯,大将军蒙恬这三位著名人物的独立传记。在这些传记里零散的描写过赵高的生平事迹,但在这三部传记里都没有提到赵高是宦官,也没有提过他受过宫刑的事儿。
赵高究竟是不是宦官?如果不是,他为什么会作为宦官被世人所熟知?学者们在研究史料过程中逐渐找到了答案。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就写道,赵高和他的几个兄弟被隐宫这个词儿,因为缺少古语含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被人们所理解。到了东汉时期,一个为史记做注释的刘姓文人,不知道从哪里查阅到了隐宫的含义,就把其中的宫字解释为宫刑。按照他的注释,史记中原话的意思是,赵高和他的兄弟们都受过宫刑入朝做宦官。就这样在对古语不求甚解的情况下,文人草率的为史记做了注释,也导致了民间对赵高一家都是宦官的事儿深信不疑。
到了唐代时期已经成为了公认的说法。有人就对赵高是宦官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姑且先不说正史中没有描述过赵高受过宫刑的事儿,单从句意上看,把隐宫作为宫刑的意思,代入到隐宫句式中,这句话就变得牵强拗口了,不能成句。对于宫刑一词的解释,直到张家山汉墓竹简的出土才有了准确的解释。在秦汉时期,隐宫的意思是即将刑满释放的人工作的地方,隐宫也可以指刑期已满的人把解释带入接触引功,句意就变得清晰了。
史记的原意是赵高和他的兄弟们曾经在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做过事儿,人们对于因隐宫一词的理解错误,是造成赵高被误解为宦官的原因之一,导致了东汉以后的文献记载都出现了这一认知错误,造成赵高被误解为宦官的另一个原因是史记李斯列传中对他的描述,其中记载了赵高是宦人并有宦籍。
这里宦人和宦籍也是秦汉时期古语。根据张家山汉墓竹简的解释,宦的意思并不是指宦官,它指的是在宫中内廷任职,宦人就是任职于宫中的人,是皇帝亲近的侍卫官,而宦籍指的是用来记录出入于宫门人员的登记名册。赵高在李斯传记里做的是皇帝的近臣,他的名字已经登记在入宫名单里了,是可以自由出入皇帝内宫的。在秦汉时期,宦官的普遍称呼是阉人或是相对斯文的宦阉一词。这两个专有名词与宦人虽然只差一个字,所指的职位却相差甚远,对于宦字的错误理解,也让赵高悲伤的被人们千年的误解。
对于古语的理解错误造成了赵高被世人误解为宦官,但长达2000多年的骂名,也得益于历朝历代诸多宦官专权,祸乱朝纲的阉党人士的活跃。有东汉末年的十常侍掳劫汉天子,明代魏忠贤专政导致了大明王朝的千疮百孔。人们对专权的宦官一向是有鄙视、有痛恨、有畏惧,对这类人有着复杂的心理。对于赵高这个导致秦朝灭亡的罪臣贼子,人们自然就会把他和后世的阉党人士划上等号,进而对他是宦官的说法深信不疑,不过痛恨归痛恨,但历史上真实的赵高虽然恶贯满盈,但他的确不是一名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