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后,虽让刘备说出了“如鱼得水”的赞美,但第一次独立完成任务,则是去江东联合孙权。至于《三国演义》中,著名的“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等全是虚构而出的事件。
而诸葛亮跟周瑜的交集,从历史记载中最多属于见过面。而从周瑜对蜀汉重要人物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出周瑜的态度: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出自《三国志》)
周瑜对刘备异常忌惮,对关羽和张飞也非常认可。那么对诸葛亮的态度呢?是只字未提!显然周瑜是忽略诸葛亮存在的。毕竟当时诸葛亮刚出山,以周瑜的地位忽略诸葛亮的存在,是非常正常的——周瑜敢逼着刘备跑来跟自己见面,所以诸葛亮,他算老几?
但这一切在《三国演义》中却被颠覆了。让周瑜跟诸葛亮,成为了一对“互爱互杀”的生死对手!以至于虚构出了“孔明三气周公瑾”,活生生的把周瑜给气死了。这简直让人无语——江东周郎,若九泉有知,估计非去找罗贯中拼命去不可!
但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在《三国演义》中,当诸葛亮气死周瑜后,只带着赵云,跑到东吴前来吊孝时,果然是“周瑜部将皆欲杀孔明,因见赵云带剑相随,不敢下手”。而跟周瑜部将们,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周瑜的生前挚友,如今接替周瑜出任大都督的鲁肃,他却是——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出自《三国演义》)
即,鲁肃认为,诸葛亮有情有义,所以周瑜之死,完全是自寻死路,跟诸葛亮无关!为何鲁肃是这种反应?莫非《三国演义》中,还显埋汰的周瑜不够?用周瑜生前的挚友鲁肃,再补一刀?其实,这就要从周瑜和鲁肃的矛盾说起了!概括起来,就三条。
第一、东吴内部的矛盾和争斗
周瑜是雄才,他对未来的预期是“双雄争锋”,即,东吴和曹操的直接对抗。故而,周瑜才强调,要进取西川,直接封死刘备的发展道路。
鲁肃是智者,他对未来的预期是,无法进入“双雄争锋”格局,所以“三分天下”,联刘抗曹,才是出路,所以建议孙权“借”荆州给刘备,把刘备养壮!
很明显,两人的矛盾就集中在了对刘备势力的态度上。故而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就变成了一个要致诸葛亮和刘备于死地的人,而鲁肃则处处偏袒诸葛亮和刘备。
这无非是一种艺术加工而已。用这种方式,道出了东吴内部的分歧和争斗,给诸葛亮制造了“成神”的空间,得以运用周瑜和鲁肃的矛盾,啥“草船借箭”等事就都出来了。这与其说是“诸葛亮气死周瑜”,不如说是“周瑜和鲁肃”之间的争斗,导致了周瑜落败。
第二、孙权的小心思
从周瑜死前,推荐鲁肃接替自己这件事来言,显然周瑜和鲁肃两人,并称真君子。所谓:和而不同。所以《三国演义》对周郎和鲁肃的塑造,虽非常精彩的,但也是非常失败的,因为颠覆了史实。如今的问题是,既然周瑜和鲁肃的矛盾,并非是水火不容,那么为何鲁肃还非要认为“周瑜是自寻死路”?
其实,鲁肃的这个观点,就是反应出了孙权的态度!因为周瑜是整个三国史中,唯一让曹操和刘备都恐惧的人物。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就写信给孙权,言称:自己不是被周瑜战败,而是因兵士得了瘟疫,主动烧船撤兵。没想到却成全了周瑜的名声。这其实就是说:孙老弟,你其实被周瑜骗了!要小心堤防这个周郎哦!
刘备在跟孙权见面时,也曾当面提醒孙权:周瑜这个人太牛,恐怕不是久当臣子的料。看看一个奸雄一个枭雄,对周瑜的态度,也就能理解为啥孙权在周瑜和鲁肃的争斗中偏袒鲁肃了。
因为,无论是双雄争锋还是三分天下,孙权都是受益者。不过,一旦双雄争锋格局出现,前有“赤壁之战”,后又出了一个“扫灭刘备”,面对周瑜,孙权是该喜还是该忧?周瑜不是陆逊!周瑜是孙策的左膀右臂,东吴开国元老。陆逊则是孙权挖掘、提拔起来的,能同日而语吗?
三、刘备的补刀
历史上的周瑜,到底是怎么死的?公开的信息是,周瑜曾中了箭伤,然后就突然病逝在巴丘。那么之前,还发生过啥事?这就是“孙权进妹(给刘备),固好”!在《三国演义》中,为此还留下一个名言: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参看前两条,显然刘备娶孙夫人这事,对周瑜的打击最大!因为,这就证明了他“双雄争锋”格局的失败,而鲁肃的“三分天下”则胜出了!所以这一补刀,虽跟刘备没什么直接关系,却极有可能是压垮周瑜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第二条已经说明了,孙权对周瑜是一种即害怕,又不得不重用的矛盾心态,以周郎的心思,他焉能不明白?这也就解释了,为啥周瑜临死前,给孙权的信中,推荐鲁肃。即,也向孙权表明态度,我永远是孙吴之臣!
所以,周瑜有多成功,也就注定有多失败。《三国演义》中只能用这种曲笔——他的挚友鲁肃,来说出周瑜“自寻思路”,给他来一个定论。而诸葛亮吊孝,只不过进一步确定了,周瑜是三国时,最悲剧的人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