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衣拂去千年土,重见天日是今朝。"这是刘伯温在朱元璋称帝时写下的贺诗。然而,就是这位被誉为"诸葛再世"的大谋士,在临终前写下五个字,却让这位叱咤风云的开国皇帝惊出一身冷汗。
"你且说说,我朱重八日后如何?"这是朱元璋第一次见到刘伯温时问的话。
刘伯温不慌不忙,只说了一句:"天子气数在君。"这句话让朱元璋大喜过望。但鲜为人知的是,刘伯温回家后在日记中写道:"此人天生帝王相,却难见善终。"
为什么刘伯温会有这样的判断?《明史》记载了一个细节:初见时,朱元璋正在吃饭,见到刘伯温来也不停筷,继续大口咀嚼,还不时用袖子擦嘴。这个细节让刘伯温看出,这位未来的皇帝虽有雄才大略,却也暴戾阴狠。
朱元璋能够建立大明王朝,刘伯温功不可没。《明史·刘基传》记载了几件惊人之事:
果然,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兵败身亡。这一战为朱元璋统一天下扫除了最大障碍。
后来考古发现,南京城的格局恰好符合古代"天子之宅"的风水布局。难怪《明史》记载:"基之言,如观未来。"
然而,刘伯温最令人惊叹的,是他对明朝国运的预测。《刘基年谱》中记载,他曾对朱元璋说:"明朝二百年后必有土木之变。"
朱元璋不解,问:"何以见得?"
刘伯温答:"国之兴衰,系于民心。今日打天下,虽是武功,治天下却要文德。若只知打打杀杀,终非长久之计。"
这番话让朱元璋深思不已。但令人震惊的是,到了明英宗时期,果然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这次战败几乎让大明王朝提前覆灭。
到了临终前,刘伯温写下了那五个令朱元璋冷汗直流的字。根据《明朝野史》记载,这五个字是:"杀戮终难免"。
为什么这五个字会让朱元璋如此震惊?
原来,这五个字暗指三件事:
其实,刘伯温远不止是一个谋士。《明史》记载他"博古通今,无所不晓"。
他留下的《郁离子》一书,包含了惊人的预见:
更令人惊讶的是,刘伯温在天文历法上的造诣。《明实录》记载,他重新修订历法,比西方传教士早三百年就提出了类似的天文理论。
为什么那五个字会让朱元璋如此震惊?除了字面含义,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后世史学家认为,这五个字不仅是预言,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专制统治的致命弱点。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一个现代寓言:一个人预测未来的能力越强,越是看不得真相。因为真相往往比预言更残酷。
从这个角度看,刘伯温临终留下的五个字,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这或许才是真正让朱元璋感到恐惧的原因。
正如后人所评:"伯温之智,不在预言,而在明理。"这才是这位大明第一谋士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