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人称兵仙或战神,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与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汉初三将,刘邦曾以“战必胜,攻必取”评价他,并自愧不如。但是刘邦称帝后,第一个杀死的功臣和异姓王就是他,楚王韩信。他的死,是因为刘邦晚年多疑和猜忌么?真如他自己所说的:“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那样么?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打赢项羽,之后他兑现诺言,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而臧荼、张敖、韩王信、彭越、韩信、英布等反过来上书刘邦,请他即位称帝。公元前201年,刘邦年过半百,步入晚年的他,变得性情多疑,开国功臣们深受刘邦猜忌,特别是那些异姓王们。想到就去做,刘邦是个勇于实践的人,于是韩信成为他第一个下手的目标。
公元前201年,刘邦以韩信企图造反为理由,与诸位大臣商量,如何应对?有人说出兵讨伐,但陈平反对,因为韩信的封地是楚国,楚兵精悍、粮草丰富、韩信又善于用兵,讨伐不是上计。于是陈平建议刘邦借口巡游云梦,让诸王到陈县觐见刘邦,借此机会擒下韩信。韩信果然来了,依计被抓,但韩信说:“古人说的没错啊!‘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刘邦你这小人,你早就该将我杀了煮!”刘邦是个是个好面子的人,那么多诸王看着呢,他又拿不出造反的证据,于是他只得降韩信为淮阴侯,并放了韩信。所以刘邦没能杀死韩信。
后来回到楚国后,韩信心存芥蒂,寻思不如真的反了!于是他让部下陈豨去外地造反,他料定刘邦必定亲自前往平叛,自己率主力进攻虚设的长安。韩信果然是兵仙,他的谋战完全成功,但是他小看了留守都城的吕雉。吕后采取萧何之计,诱骗韩信入宫,而后直接擒下不设防的韩信,并于长乐宫斩杀了他。所以是吕后杀了韩信,或者说,是献出计谋的萧何杀了韩信。难怪世人皆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本是项羽部下,但不受重用,后来投靠刘邦,在其麾下效力,又因为楚霸王和汉王的斗争,半夜出逃。萧何得知后,他月下追韩信,并向刘邦郑重推荐,他才被刘邦重视,并建下丰功伟业。之后他以战功要求封赏,从齐王变成楚王,堪称“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除此可知韩信对刘邦的忠心有限之外,还有一个就是韩信心有城府,品德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高尚。刘邦巡游云梦,韩信还猜不到其中的意图;等刘邦到了楚国进内,召诸王觐见,韩信本打算起兵谋反,但是一想到他本无此意,何必画地为牢,行自污之事呢?所以他放弃了,但是为了讨好刘邦,让刘邦信任自己,他把投降自己的一名楚将钟离眛(原项羽部下,曾多次给予刘邦沉重打击)给杀了,提着人头作礼物,去觐见刘邦。
刘邦欲除掉韩信,到底是对是错了?对于国家而言,这是利大于弊的,刘邦当了近二十年皇帝,但是有八年都在搞内斗,为了中央集权而搞内斗。秦始皇统一天下,都不敢分封诸王,刘邦不但封了韩信和彭越为异姓王,还承认了项羽之前分封的异姓王。加上开国功臣许多在起义之初,就心怀二胎;六国贵族欲复周朝制度,拒绝统一,所以刘邦很忙,忙于回收权利。在当时许多三心二意的人,都纷纷投奔这些有兵权的异姓王。所以刘邦晚年,先后杀了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王,将他们的封地转入刘氏子孙之后;又诛杀了许多六国贵族,就连他的“左膀右臂”萧何与樊哙都差点被杀。
杀韩信等人对刘邦个人而言,是不对的,因为封王是起义反秦时,大伙儿就共同制定的条约,但现在反悔了,对于刘邦的人格而言,是一种羞辱。背信弃义,刘邦是洗脱不了啦,其实后世也有几位皇帝面对他这个问题,如明朝朱元璋,同样是以杀为解决方法;而宋朝赵匡胤,是以“杯酒释兵权”来完成中央集权的,虽然也是威逼,但至少没有嗜杀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