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为父亲吕世圣于益师求学时照片
父亲吕世圣从事教育纪实
作者 | 吕浩
我的父亲吕世圣,1932年6月出生在临朐县营子乡董家崖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的童年是在贫穷、战乱、饥荒、艰难中度过的。1937年抗战爆发,次年日寇就占领了青州、临朐一带。1941年至1942年春夏,临朐、青州等地大旱,赤地千里,几乎颗粒不收。老百姓活不下去了,纷纷到东北等地逃荒。爷爷、二爷爷等家人,也带着不到10岁的父亲,一路颠沛流离、忍饥挨饿,“闯关东”到了辽宁丹东等地。在那里,也很难混下去,故老人们只好大约于1942年底前,带着父亲返回了老家。
老一辈是世世代代老实忠厚的庄稼人,也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所以,不管当时家庭多么困难,也想供应孩子去上学,指望其摆脱不识字受人欺负的困境。无奈那年头兵荒马乱,逃荒躲难,民不聊生,家里只好在1943年2月,在父亲11岁的时候,才送去本乡陈家河村和本村私塾,上了五年零几个月的私塾。
父亲深知自己能够读书的不易,所以学习异常刻苦,早出晚归,真可谓“头悬梁,锥刺股”,加之父亲天资聪明,记忆力好,所以在私塾里他的成绩不是第一就是第二,他和本村吕世奎(我应该称他大爷)两人比赛,吕世奎也非常优秀,俩人标着膀子往前赶。父亲从小就有一种倔强不服输的性格,事事都是想争第一。
那时读书,先从《三字经》读起,以后就读《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先贤经典。五年多的私塾,打下了父亲扎实的文字功底。记得“文革”期间,我和哥哥没学上在家里,父亲就给我们讲授《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秦·《渔夫》:“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形容枯槁。渔夫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论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诗经·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獾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等等,那时,他手头没有课本,仅凭着记忆,十几年过去了,他还能背诵如流,可见当年他学得多么扎实。
上图为我们兄妹五人早年留影
父亲在上私塾的同时,也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地方工作,于1946年起,在本村担任儿童团团长,协助当地党组织开展工作。1948年4月,父亲结束了私塾的学习,同年8月至50年8月两年时间,在本村和下李家崖村担任教学工作,人称“小先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急需大量的文化人才,特别是急需较高素质的教育人才。1950年8月,父亲就积极响应新中国的号召,去本乡周家庄复习准备,并于1951年2月,父亲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山东益都师范学校。
度过严冬的人,深知春天的温暖。父亲是旧社会过来的人,所以十分珍惜新中国的幸福和给予的这次学习机会,在校学习非常刻苦。三年时间,门门文化课成绩优秀,而且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体育参加了学校篮球队等,别看他身高不到一米七,但球场上跑的快,动作灵活,投球命中率高,所以每每比赛上场,他所在的球队,都能取得好成绩。当年,我家里一直挂着父亲参加球场比赛获奖的合影照片,可惜后来找不到了。父亲于1953年12月师范毕业,被分配到沂蒙山区的临朐县蒋峪区洛村(今属昌乐县)完小教学。
毕业后到1956年5月,在洛村教学二年半的时间,父亲全心身地投入到教育农村孩子的学习和学生的各方面工作中去了。当时地处临朐县最东南方向偏远的沂蒙山区的洛村,不仅文化落后,而且生活贫穷困难,当时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文化基础较差,对上学的认识不足,他耐心做学生及其家长的思想工作,经常进行家访,动员和教育家长和孩子克服困难、按时上课,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加班加点不厌其烦的个别辅导,不使一个学生掉队。那时,大部分孩子家庭都比较贫困,老师也是到学生家里去吃派饭,虽然学生家长都很重视“管先生饭”,但毕竟他们生活困难,有心无力,只能是老百姓有什么吃什么,父亲从来不计较这些,一门心思地扑在教学工作上。他有时几个月也不回一趟家,那时候,哥哥、姐姐和我我们三个孩子,在一到五岁之间,家中只有奶奶等在帮着母亲照顾,父亲全然顾不上这些。父亲当年的敬业精神和治学严谨,在当地是出了名的。
有辛勤耕耘,就有良好收获。凭着父亲和他的同事,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坚强毅力,硬是在二年多的时间里,将该村完小的教学质量提高到拔尖的水平,其升学率名列全区第一。据父亲以后和我们讲,当时,他担任教学的班级,是完小的毕业班,当年全班43名学生,升初中考取了42名,还有一名,第二年复习又升上了初中。当时,这个消息很快在全县传遍,极大的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积极性,洛村完小也由此成为远近有名的“明星”完小。
基于此,1956年5月,父亲先被选调到临朐县肃反办公室,负责全县肃反的外调及文字工作,继而于56年年底,被调入临朐县教育局教研室工作。
七十年代作者的全家照,后中为父亲,后右二为作者
调入县教研室后,父亲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和期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忘我的精神,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他首先从调查研究入手,跑遍了全县十几个区乡和几十所中小学校,摸清了全县当时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向县里写出了调查报告,得到了县教育局和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然后以点带面,积极落实解决报告提出的问题;父亲由于来自基层教育,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所以在抓教学质量提高和全面发展上有较过硬的措施,加上他那执着的性格和严厉的作风,不断加强检查监督,经常进行教学经验推广和竞赛活动,1956年至1960年上半年,先后总结推广全县10多项教学经验,其中与冯天静总结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由昌潍专区教育局转发全专区,《算术教学经验》由《山东教育》刊载;全县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由全专区比较落后的县,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一跃而成为昌潍专区乃至山东省先进行列;他在抓好教研教改的同时,大力抓好教师素质的提高,积极向领导建议,利用假期组织教师业务学习,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他还兼任语文主讲教师,推广普通话示范,前几年有些健在的老教师们还直说受益匪浅呢!
由于父亲在抓教学上的突出表现,1960年2月至5月,父亲先后被评为临朐县、昌潍专区、山东省文教系统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参加了县、专区、省三级文教系统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会上受到表彰奖励;1960年5月,父亲在临朐县教育局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先进分子的一员。后来,父亲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提高了工资和有关标准。
今天,追忆父亲吕世圣早年在教育上的成绩和贡献,是值得纪念和称道的。可以说,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是老一辈教育人一代一代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换来的。教师是托起明天太阳的人,今天,辉煌灿烂的太阳普照大地,是一代一代的教育人托起的啊!
由于父亲在教育上的突出成绩和有一定的文字写作能力,1960年6月,父亲被调入临朐县委办公室,担任新闻秘书。
吕浩,男,临朐县东城街道人,中国人民大学干部专修科毕业,曾在潍坊市直机关工作,自幼爱好文学,已出版《吕浩诗词选集》《沂蒙情韵》,近年来多次在《齐鲁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现为潍坊市作协会员,《齐鲁文学》副主编,中国文化进万家潍坊交流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