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从唐朝开始,就进入了一个特殊的时代,那就是文人政治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主题就是,掌握文化,掌握话语权的人固化了阶级,从读书人变成了文官阶级。
文官政治从唐后,经历五代十国武人动乱,终于成了中国政治的常态。
宋朝开始的扬文抑武之风,席卷后世除了肌肉棒子元朝之后的所有朝代,原本文武同列,地位平等的官场,成了文臣的天下。
由是,才有了无数武将的悲歌,这悲歌中有。
被文官不断攻击,最后愤恨而死的一代人杰狄青。
被皇权不断排斥,最后居然成议和筹码的一代英雄岳飞。
被清流不断弹劾,最后成甲午战争第一责任人补锅匠李鸿章。
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的皇权和文官成了一对CP,他们的爱恨情仇决定了王朝的兴灭,而原本应该是抗击外敌第一屏障的武将,反而成了局外人。
文武易位之后,中国也从外扬扩张变成了内敛收缩,除了遗憾无话可说!
今天要说的主角就是中国最后一个清流文人的标志性人物翁同龢.
一个顶着帝师头衔,干着阴损勾当,自诩正义却从不知实事为何的道德高尚者,那错乱复杂,而又备受鄙视的一生。
这一生从何说起?由一个人临终遗言说起吧。
1898年5月,一个老人陷入弥留之际,这人就是清朝最后明白人之一,光绪帝伯父恭亲王奕欣!
当时的清王朝刚经历甲午惨败仅四年,按条约规定,赔偿的2亿多两白银,通过不断借款终于赔完了,光绪皇帝在松口气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难道大清朝就这样一直靠撸小贷过活吗?
朝堂之上,师傅翁同龢清流为一党,风烛残年的李鸿章为一党,方兴未艾的维新派也在不停鼓噪。
三党竞流争先,到底那个方向是对的?也许该问问伯父恭亲王。
面对光绪帝的提问:“恭王以为,翁同龢如何?
恭亲王哭泣的说,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错人!
一个位高权重,却濒临死地的亲王难道不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道理,却要如此评价翁同龢。
唯一的理由只能是,这个人实在太坏,或者说,实在太有问题,太误国了!
那么翁同龢真有那么可恶吗?
答案是有,非常有,特别有,简直是读书读傻了之后的败类集合体
出生江南书香门第的翁同龢,是清朝时候典型的名门望族。
家族长辈都是那种靠着科举,“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殿”的学霸,翁同龢的爹就曾经是咸丰和同治皇帝的老师,两任帝师的资历无疑是足够显摆的存在。
有这样学霸的爹,当然就有学霸的儿子。
翁同龢的仕途之路也是一帆风顺,咸丰6年,年仅26岁的学霸就收获了人生最大的荣誉,殿试一甲状元,成了全国读书人中最牛的学霸。
在哪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会八股文的小翁,无疑是人才中的人才,学霸中的学霸,干才中的干才。
后续凭借着家族光环和人脉加持,小翁仕途之路也是一帆风顺,从礼部侍郎、户部尚书一路干下去,进而成了军机大臣,帝师。
军机处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帝师就是皇帝的老师。
在这双重人设加持和长久历练之下,翁同龢从小翁变成了老翁。
一般而言,年纪越大,权利越大,行事就越谨小慎微。
可是老翁同龢偏偏不如此,反而是颇有愤怒青年的样子。
一路走来,以刚正不阿闻名朝野,地方权贵怕他,中央贵戚敬他,顺带着在查处了几个冤案还有舞弊渎职贪腐案后,引得了小皇帝光绪的垂爱!
亲切的称呼为:吾师!
吾师,吾师,这亲切称呼背后,是一个小皇帝的依赖,也是老翁的政治资本。
如果翁同龢真为经世用命之臣,那么他将大大有益与国家。
可惜这翁师傅却在邀名取直,为了斗争而斗争的路上,越走越远。
这一切也是有实际事件支持的,在关乎国运的中日甲午战争前后,他用个人绝强的破坏了,几乎决定了甲午战争的胜败,进而影响了中国后续数十年国运。
洋务运动是当时中国所有事务中的重中之重,也因此清政府几乎是举国之力,大力扶持。
在扶持和建设中,中国创建了第一个近现代海军:北洋舰队!
北洋舰队的建设从1875年预案筹备开始,到1888年正式成军为止,耗费无数银钱,最后在慈禧太后力主支持下,终于成了整个东北亚地区首屈一指,不可忽视的海上力量。
22搜大小军舰配合辅助船只,数千的水师将士,铸就了当时中国北方大门的护盾。
海军是费钱的兵种,北洋海军建成之后,每年的维护费也高达400万两白银。
可是建成了海军,不能就此在光荣薄上睡觉啊!
如海军这样的高科技兵种,如果没有持续源源不断的武器装备更新、维护,补充,在二次工业革命那个天翻地覆的时代,不过几年就会落后。
但是,这时问题来了。从1888年北洋舰队成军,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为止,拥有每年400万两经费的北洋水师居然没有购置一艘新舰,甚至连消耗品炮弹都没多少补充。
这绝对是大问题,没有新舰还可以理解,也许是觉得实力足够不需要添置,但是没有炮弹补给?
我想问问啊?一个舰队不需要训练,不需要演习,不需要出航吗?
连炮弹都没有,这训练演习出航如何做?
好的士兵都是弹药喂出来的,好的舰队也一样,日夜操练才有战斗力。
北洋水师,在这样的训练条件下,和日军战斗还有击伤,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为何会如此?
大多数人都会将这个事怪罪到慈禧太后头上,他耗资3000万两白银修颐和园,还颐指气使的说,谁不让我修园子,我让谁过不好。
有这样的掌权者,有这样的结果,貌似天经地义,可是这说法其实有点夸张。
慈禧太后修园子要钱,但是并不单单要的北洋海军的钱,而是全国摊派任务,军费400万每年的北洋海军,被派的任务是30万两。
十分之一不到,可见还不算伤筋动骨。
那么为何还是没钱买军舰,炮弹咧?
就是这当时掌管财政大权的户部尚书翁同龢坏的事。
在翁同龢看来,北洋舰队就是吞金兽一样的存在,既然已经成军了,为何还要耗费那么多钱?
不如将钱用在别的地方,遇到自然灾害,克扣海军军费,这个我还能理解。
可是借着这克扣的条款下来,就不管任何时候都克扣,是不是有点过了?
因为翁同龢掣肘,北洋海军一年没钱,两年没钱,年年没钱成了常态!
从1887年黄河水患开始,到光绪皇帝大婚、慈禧太后寿诞、颐和园修建,年年都有费钱的地方,于是年年克扣海军军费,理由那是轮番上阵,连消带打下,李鸿章灰头土脸!
没钱理由只对海军有效,对皇族无效,这翁同龢真是光绪和慈禧太后贴心人啊!
那么真因如此吗?
其实不过是帝党还有后党的党争而已。
北洋海军掌舵的是李鸿章,慈禧太后一力扶持的嫡系北洋大臣。而翁同龢则是帝师出生。
由此可见,他心理必定向着光绪帝。
因为这党派之别,当慈禧太后去颐和园修养,光绪渐渐亲政时,翁同龢野心也一步步膨胀。
你李鸿章借着慈禧太后能成事,我翁同龢借着光绪一样能成事。
再加上之前不断互相弹劾的旧怨,翁同龢和李鸿章势同水火,只要你李鸿章想做的事情,我必定要搅黄它。
而这一为了斗争而斗争的心态,让翁同龢在甲午战争中,成了罪人。
一开始的克扣海军经费,让北洋舰队战斗力节节下降。
后续再日本挑起战争后,面对李鸿章希望借外国势力调停的举动,又站在道德制高点说李鸿章是保船避战,为的是维持自己的势力。
清流领袖翁同龢一开口,无数不明就里,不懂打仗的读书人轮番上阵,在朝堂之上将李鸿章轰的脸红脖子粗。
无奈的李鸿章只能带着这六七年没添军舰添炮弹的舰队,和十余年来不断致力于海军建设的日本联合舰队战斗。
一场原本对外的战争,最后在朝堂之上,成了为争权夺利而进行的战争。
外战还没开打,内部几乎要剑拔弩张了。
最后在光绪帝命令下,北洋海军开赴战场,黄海,大东沟,威海卫,一步错步步错,毫无战备的北洋舰队,步步失败,进而一败涂地,就此成了历史的云烟。
国战当头,实力权衡是最关键的,任何一个选择都不容有失,可是每日都“之乎者也”的翁同龢不会明白仗该怎么打?
年轻气盛的光绪帝,一天到晚听着海军天下无敌的谎言,也不会明白仗有多难打。
怂恿战斗的不明白,决定战斗的不理解,这仗不需要打就知道胜败。
输掉甲午战争的中国,又一次成了鱼肉。
这时,背锅侠李鸿章无奈的出现了,被指名道姓的要求,必须他去日本签署协议。
临走之前,光绪问李鸿章,这和谈如何谈啊?
李鸿章无奈的回答:”割地之说不敢担承,假如占地索银,亦殊难措,户部恐无此款。”
意思是说,尽力谈到不割地,只赔银子,虽然难但是也要勉为其难上,就怕户部不给钱啊?
这个时候一直不说话的翁同龢突然说道:
“但得办到不割地,则多偿当努力。”
意思是说,只要不割地赔款,多少钱,我都给你弄出来。
这个时候,我多么想骂人啊,可是要讲素质,于是我只能说!
翁同龢啊翁同龢,你才是人才,原本多拨款如何会有此惨败,最后打败了,你说你钱大大的有,你这不是搓心之言吗?
要是没有党争误国,要是没有克扣军费,要是没有清流主战,这甲午战争会那么惨烈吗?
如此三问,件件关乎这清末最后的清流代表翁同龢,一个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嫉李如仇,忘国弃军的伪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