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1年,清东陵被国务院认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始,一直到今天,清东陵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景区,一直受到大量游客和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关注,一些有关清朝皇陵的故事,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
据说,在清东陵曾有着这样一群世袭的守陵人,他们曾一生以守陵为荣,有些守陵人直到现代社会,依然坚守皇陵,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传承上百年的守灵人
中国一直是崇尚封建集权制的国家,在中国历史的各个王朝之中,皇帝更是自称“天子”,人世间第一尊贵的存在。
在他们去世以后,更是十分重视阴间的荣华富贵,带着大量的金银珠宝等陪葬品下葬,一些愚昧的古代王朝,更是喜欢人殉,比如明朝的帝王,如朱元璋、朱棣等人在去世后,都逼死大量的宫女为其陪葬。
为了避免有盗墓贼打扰古代帝王陵寝,中国各个朝代都有专门负责看守皇帝陵寝的守陵人,让他们世代守护在此,清朝也不例外,也有着自己的守陵部队驻扎在陵墓周围。
不仅如此,这些守陵人有着一套特殊的选拔制度,可不是谁都能当上守陵人的。首先,守陵人大多出现在“上三旗”的子弟中。
众所周知,清朝满族人统治汉人,实行八旗制度,有道是“满洲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当年清太宗皇太极就是依靠着十几万满洲八旗打下来的江山社稷,而这八旗分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其中,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身份最尊贵,被称为上三旗,很多王爷和名将的后代都在这三个旗中。用现代的话说,这三个旗“根正苗红”。
其次,清朝皇帝守陵人中,也有一些表现出色的大臣,这些大臣忠于职守,深得皇家信任,清朝皇帝认为他们值得信赖,就会派遣他们去给先帝守陵。
当然,也有一些不得势的大臣或者皇上的弟弟,也被派去守陵,像《甄嬛传》《雍正王朝》里面大家熟知的康熙的第十四个儿子,十四阿哥胤禵,就被四哥雍正派去给康熙皇帝守陵。
还有一部分人是来自关外满洲本土的卫士,这些卫士是被内务府调来的,专门负责保卫皇陵。
为了确保所有守皇陵的卫士们忠于职守,清朝的历任皇帝都会对守陵人优待,他们有着极高的工资待遇和政治地位,这种待遇是世袭的,他们的子女也能享受到。
为了让列祖列宗得以安眠,清朝将陵寝外边修筑了风水墙,墙外栽设红、白、青桩,禁止百姓入内。
这也使得守陵人内部形成了一个半封闭的小社会,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很多人平时也不劳动,每天赏花遛鸟,过得很是滋润。
大清皇陵,由盛转衰
清朝一共有五处帝王陵寝,分别是位于关外盛京(今沈阳)的清福陵(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后妃陵墓),清昭陵(清太宗皇太极及其后妃陵墓),抚顺赫图阿拉城的清永陵(爱新觉罗祖先陵墓),还有河北易县的清西陵和河北遵化的清东陵。
其中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整的当属清东陵了,著名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5位皇帝以及慈禧太后等15位皇后、136位妃嫔都被安葬在这里。可想而知,清东陵的守陵人是任务最重的。
在清东陵最鼎盛的时候,每年朝廷拨款共达到了两万八千余两,月禄米共计四千余石,守陵人的子女上学完全免费,他们还有生活补助。
不过,守陵人的美好生活毕竟是依托于清政府,当清政府走下坡路的时候,守陵人的待遇自然也就不行了。
到了晚清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面对洋人的船坚炮利,曾经横扫中华大地的满洲铁骑也没了办法,社会矛盾升级,出现了种种危机,太平天国和捻军先后起义,深深动摇了清政府的财政。
他们也就无法给守陵人开出足够的工资报酬,守陵人的待遇也越来越差,很多守陵人只能开始自食其力,靠耕种为生。
到了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后没过几年,守陵人便彻底断绝了收入来源,很多人不得不离开了清东陵,去外面谋求生路,但依然有忠勇之士守护在清东陵,对于他们来说,让他们一直坚持下去的只有信念。
文物保护和旅游经济迅速发展
不过,守陵人的日渐衰落的终究导致了悲剧发生,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一个名叫孙殿英的民国军阀没钱打仗,盯上了清东陵,靠盗取东陵里面的宝物并卖给外国人,来换取军费。
这一卖国行径造成了大量国宝文物流失欧美,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总理极为重视文物保护,在上世纪60年代就由国务院牵头,将清朝皇陵设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很多稀世珍宝也得以封存保护起来,有了国家保护,守陵人终于得以安心退休。
不过他们很多人并没有离开这里,而是选择成为文物保护者,有的人还当起了讲解员、向导和其他景区工作人员,有地方政府的补贴。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旅游业逐渐兴起,很多守陵人的后代也在老家开起了民宿和旅馆,招待四方来客。时至今日,这些守陵人的后代也没有所谓的专有称谓,而是成为满族村里普通的一份子。
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更是将清东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后每年都有中外学者来此参观考察。
到了2015年10月,清东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随着近些年清宫剧的热播,越来越多的人也对清朝皇帝产生兴趣,这也带动了本地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