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朝,人们第一时间会想起一代明君——李世民,很少记得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也就是李世民的父亲。
也很少在各类影视剧里见到关于他的一些形象扮演,与其他开国皇帝相比而言,这似乎是一个籍籍无名的皇帝。
他在很多官方正史中也被描绘成了一个,优柔寡断,贪恋女色、胆识不足、胸无大志的人,事实中,李渊真是这样的人吗?
在隋末群雄逐鹿的战场上,能在合适的时间起兵,并且一举平定四海,拿下江山,作为当时唐军的最高指挥者,想必不可能是这样一个平庸之士。
然而历史总是被胜利者书写,众所周知,“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以“杀兄逼父”的非正常手段才得以成功夺嫡。
我们不得不怀疑,为了让这段不光彩的上位之路,显得更加合理且情有可原,李世民有着将父亲的才智和功绩弱化的嫌疑,以突出自己的功德兼隆。
1、晋阳起兵的真相
晋阳起兵标志着李渊父子正式走上了夺天下的历史舞台,然而在《资治通鉴》中关于李渊在这次起兵前夕的表现描述为:“渊不之知也”。
唐朝成立后,官修史籍关于这段的记载为李世民和李渊的老友裴寂意见达成一致,准备起兵之时,和李渊控诉隋炀帝的暴政,致使四方陷于战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应在此时举义兵,夺天下,还百姓以安宁,李渊听后大惊,做出要举报儿子的状态,以示警告,劝其打消这种念头。
其他官修正史中关于李渊在本次起兵行动中也被描述为出尔反尔,犹豫不定,整个过程中表现极为平庸。
甚至,最后是李世民和裴寂不得不使用计谋,使李渊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才下定决心起兵。
李渊从最初对起兵这件事儿的不知情,到后来的迫不得已,似乎整个过程中并未起到任何重要作用。
然而事实也果真如此吗?
相反,后来众多学者研究证明,李渊此人雄才大略,不仅坚韧自持,可以选择在合适的时机起兵,避免与隋朝贵族杨玄感起兵到败亡不足两个月一样的悲惨结局,而且足智多谋,不费吹灰之力,便以“请君入瓮”的方式清掉了隋炀帝杨广安插在其身边的两个眼线。
根据温大雅所著《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记载,李渊在玄武门之变之前,一直都是整个唐军的最高决策者和指挥者。
温大雅是太原人,后在太原结识李渊并成为好友,又在太原起兵后担任大将军府记室参军。
《剑桥中国隋唐史》称他为唐朝建立的目击者,由这样一位太原起兵的亲历者撰写的史籍,真实度一定高于唐朝成立后的官修正史。
根据温大雅记载,李渊绝非胸无大志、庸庸碌碌之人,而是“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剑桥中国隋唐史》也评价他为“勇敢的领袖,刚烈的对手和足智多谋的战略家”
《资治通鉴》里说,“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不得不说李世民在整个建立大唐王朝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可是经中外学者以及众多史学专家研究得出结论,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李世民并没有后期史籍中描述的那样居功至伟,李渊也并没有史籍上描写的那么碌碌无能。
就是这样一位雄才伟略的开国皇帝,后期因为几个儿子的夺嫡斗争结果,被儿子李世民抹黑为一个胸无大志的傀儡人物。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让位给李世民,做了太上皇,可是因为在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夺嫡斗争中李渊由于更袒护太子李建成,尽管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也许可以理解李渊作为一个父亲的难处,但是李世民为此耿耿于怀,所以后来这个太上皇,李渊做的也并不舒心。
李渊做了太上皇后,仍旧居住在太极宫,李世民便找理由屡次贬谪李渊老友裴寂,后又逐出京城,推翻李渊在位期间颁布的各种法令,平反李渊惩治的大臣,公然把武德期间(李渊在位期间年号“武德”)的政治抹黑的一无是处,种种措施逼迫李渊主动让太极宫于他,后李渊主动搬出象征着权力的太极宫,迁居至远离宫城的弘义宫(后改名“大安宫”)。
弘义宫是当年李世民的秦王府,无论从建筑规格还是占地面积和庭苑规模都远远不及太极宫,也远不及李世民后来居住的东宫。
大臣马周几次在谏言中向李世民提议,太上皇李渊后来居住的大安宫应该扩建修缮,以示孝心,为天下子民做表率,但是李世民均未采纳。
后来在某一年李世民出宫避暑之时,马周再次谏言,希望李世民此次出行可以带上李渊,李世民又一次对此置之不理。可见此刻父子关系早已名存实亡。
李渊退位后,在大安宫又生活了6年时间,这六年里远离宫城,足不出户,几乎失去自由。
曾经无限风光,驰骋沙场的唐朝最高权威者,晚年却落入凄凉之境,成为了一个孤独抑郁的老人。
虽然我们不知道晚年的李渊究竟是以何种心境去看待这种前后的落差,但是我想更让他心痛的是曾经自己渴望已久,拼命夺下来的天下,竟让一母同胞的儿子们自相残杀,让自己和曾经深爱的儿子内心早已形同陌路。
在大安宫最后凄凉的6年间,也许他常常会问自己,这天下值吗?
如果可以重来,也许他更愿意做一个父慈子孝,儿子们可以兄弟情深,休戚与共的平凡人!
我想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比看到最浓的亲情在权力面前竟如此脆弱的不堪一击而更让人感到心痛了吧?
尽管心怀天下,爱民如子……胸怀宽阔如一代明君李世民,在权力面前也可以抛弃亲情,违背事实,抹黑父亲……
所谓的父慈子孝的人伦大义最终也会变得微不足道。
这就是权力的残忍之处!
上一篇:考古遗址更有亲和力了(博古知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