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提起黄埔军校,在我国历史上可谓无人不知,它是我国民国时期一所著名的军事学校。1924年,由孙中山先生着手创建,同时也得到了中国共产党以及苏联的积极帮助与支持,可以说这所学校包含了国共两党人共同的心血。黄浦军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栋梁,对中国近代的各种救亡图存的斗争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众多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当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黄埔十大名将,他们之中有的为国民党将领,有的则成为共产党中的大将。在这些黄埔名将当中,去世之后能得海峡两岸同时悼念的只有两位将军,一位是杜聿明,另一位就是他——郑洞国。
1、 顶了他人的名字考进黄埔军校
郑洞国是湖南人,1903年出生,他的父母都是农民,但家中有些祖产,所以生活条件不算太差,7岁的时候,就开始读一些国学经典。五四运动之后,郑洞国和同学们一起参与了各种爱国运动。此时他就有了投笔从戎的思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驰骋疆场、报效国家。192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郑洞国听闻孙中山先生要在广州创办一所黄埔军校,用于专门培养军官,并且已经开展招生工作,心下一喜。他赶紧去找自己儿时的同窗王尔琢,本来是要和他商量一同去报考的事,但是没想到王尔琢早已先他一步去了广州。郑洞国知道之后也紧急凑了些路费,邀上其他三位同乡好友一齐朝广州出发。
当他们到达广州之后,才从王尔琢的口中得知报考军校的日期已过。正当郑洞国为此失落,焦急不安之时,又碰见了一位湖南老乡,此人名叫黄鳌。在得知郑洞国的遗憾之后,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可以让郑洞国使用自己的名字"黄鳌"去参加考试。原来他因为害怕自己一次考不中便报了两次名,可喜的是他第一次就考上了,另一个名额也就空在了那里。虽然意识到这样有所不妥,但是郑洞国实在是不想放弃这次入学机会,所以最终还是决定顶着黄鳌的名字去试一次。
所谓无巧不成书,郑洞国也一次就考上了,但是更巧的是他与黄鳌两人都被编到了一个队伍中,如此一来,他们队里就有了两个"黄鳌"。第一次点名的时候,两个人一起答到,现场十分尴尬。几天的时间里郑洞国内心十分忐忑,总觉得无法光明正大的"做自己"实在难受。最终,他还是决定向学校坦白事情的原委,好在校方知道事情的真相之后并没有追究他的过错,还让他改回原名继续学习。
二、未阻止起义,率部投诚
郑洞国作为一名国民党军官,曾先后参加了多次著名的抗日战役,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立了很多战功。1947年,在长春战役之中,我国人民解放军最终能够和平解放长春,说来与郑洞国也有一定的关系。
10月14日,我军顺利攻下锦州之后,整个东北的战局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逆转,到了第三天,国民党第60军的军长曾泽生决定率先带领部下起义。60军起义之后,我军又计划逼迫郑洞国投降,为了争取郑洞国的配合,周总理还曾亲笔写下书信,字字恳切,希望劝他能尽早看清局势,也能效仿曾泽生,再次率领所在的新七军起义。但是很可惜,最终这封电报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送到郑洞国的面前。
起初郑洞国也不愿领头起义投诚,但最终见大势已去,又要顾全整个新七军全部官兵的身家性命,所以最后在新七军其他官兵和首领纷纷计划投诚之时,他也没有阻止。经历一番挣扎,再加上两方多次协商,最后他也主动放下武器,接受我军安排。如此,长春得以和平解放,以这样一种和平的方式不仅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也避免了同胞相残。
结语
对待投诚而来的郑洞国等人,我军也是始终以礼相待。毛主席也曾在给东北局的电报中特地指出应对郑洞国给以礼遇。长春解放之后,解放军便安排郑洞国去往哈尔滨解放区进行学习,从此也给他的人生历程带来一个新的转折。郑洞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就参加到建设新中国的工作之中,他曾管理水利相关部门,还担任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晚年的他每每忆及往事,总是念念不忘的表示从心底里感激当初部属们煞费苦心的安排,更感谢的是共产党的伟大政策!
参考文献:《黄埔军校名将传》、《郑洞国回忆录:我的戎马生涯》、《民国高级将领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