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伊始,新兴的魏国率先强大起来,魏文侯文武双驰,留下了一个强盛的基本盘。
然而魏国一朝雄起,闪现短暂的光芒后,便如彗星陨落般,光华不复,沦落为战国的二流国家。
经历了开国君主魏文侯的文武经略后,魏国由爬坡到滑坡的这个转折,历经了魏武侯和魏惠王两世。
也就是说,魏国强大的时期,是从魏文侯到魏武侯再到魏惠王前期。魏惠王中期以后,便开始走下坡路。
上一篇我们说了魏文侯招贤纳士,团结三晋,将魏国推上霸主宝座。
魏武侯即位,四处征战,将魏国又推向了第二个高峰。
但是为什么魏惠王同样四处征战,却越打越弱呢?
魏武侯在还是太子时期,即魏文侯在位时,便为魏国出征,攻取庞、繁,攻伐中山。因此,魏武侯在打仗上,不用说,是有能力的。即位后,魏武侯联合三晋攻楚,攻齐,单独攻秦,连连取得大胜。
而到了魏惠王时期,对外征战,却连遭败北。桂陵、马陵之战,被齐国两次重创;河西之战,被秦国击败,割去河西之地。从此魏国便衰落下去。
魏武侯与魏惠王两代君主都是长期征战,而结果却截然不同。但如果说魏国的衰落完全是魏惠王的责任那也不十分准确,因为在魏武侯时期,便已经埋下了隐患。
别看魏武侯时期武风强悍,国力兵威正盛。但衰落之象已现。
恰如《扁鹊见蔡桓公》里的道理一样。“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这个时候有疾初现,但人无所察觉,国亦如此。需得像扁鹊这样的良医方能得见。随着病势加强,病态才开始慢慢出现。到了魏惠王时期,已病在肠胃、骨髓,魏国终于病倒了。
那么,在魏武侯时期,魏国是什么弊病,魏武侯自己也没有察觉呢?
魏武侯在武略上,不逊于其父魏文侯,但是在文治外交,战略眼光,却远较其父不如。
首先,三晋同盟,是在魏武侯时期破裂的。
韩、赵、魏三家,赵国地处北壁,魏国带领着三晋四处扩张时,赵国总是得利最少。同样出了工,赵国却只能干看着魏、韩大快朵颐,时间长了自然不会甘心。因此赵国迁都邯郸,也想参与到中原争霸当中来。而魏武侯想的却不是如何安抚赵国,巩固同盟,而是想着怎么限制赵国。
赵国新君嗣位,魏武侯为了想要控制赵国,意图扶持赵国叛乱失败而流亡魏国的公子,派兵帮助流亡公子攻打赵国邯郸,结果不胜而归。赵、魏的关系开始破裂。
后来赵国向中原发展,攻打卫国。但是卫国是魏国的小弟,魏武侯自然不会坐视不理,魏国和赵国爆发了战争,魏军于兔台大破赵军。至此,三晋同盟被瓦解。
赵国不甘心放弃攻打卫国,修筑刚平城作为前进基地。魏武侯联合齐国,卫国一起攻打赵国。小弟卫国更是仗着背后有靠山,直接攻下了赵国的刚平城。赵国又找来楚国帮忙,背刺了魏国。
以前三晋团结一致对外,现在各自找外人揍自家兄弟,全乱了套。
魏武侯后来承受不住多线压力,面对着齐、楚等国日益崛起的现实,主动找到赵国,重新结盟。三晋重又联合,还大败齐国。但此时的关系已不再那么融洽,裂痕终难以修复。
而到了后来,魏武侯死后,魏惠王与兄弟争位,韩、赵支持魏惠王的兄弟,希望借此占领魏国土地,甚至二分魏国。后因韩、赵意见不一而作罢。
登位后的魏惠王怎么会不记得这笔账,后来他逮着韩、赵往死里揍,三晋算是彻底回不到过去了。
其次,魏武侯在外交上昏招迭出
魏武侯总是希望控制他国,但是采取的措施又总是不奏效,并且还老给自己埋雷。
前面所说,魏武侯希望扶持赵国的叛乱公子登位以掌控赵国,结果攻打邯郸不利,把盟友关系给打散了。
又说到秦国,秦献公即位前,曾是流亡公子投奔到魏国,魏武侯希望帮助秦献公登位继而掌控秦国,因此收留了秦献公。秦献公可不领情,潜回秦国后,在秦国贵族的支持下夺回君位,自此之后开启了长期的对魏国的拉锯战争。
再说齐国,田氏代姜后,田齐的合法性需要周天子的承认。田齐自己没那个面子,恰好魏国跟田齐一样倒反天罡的出身,魏武侯现在又名气大,就托魏武侯帮自己说情。魏武侯想着帮齐国这一次以后或许就能掌控齐国,便帮了这个忙,周王室承认了田齐的合法性。结果齐国自此以后生机勃勃,与魏争夺中原霸权,后面桂陵、马陵重创魏国。
另外,魏武侯对于人才不够重视。
魏武侯浮于西河之上,慨叹山河之险足以固国。即可看出他的执政理念。吴起举例反驳了魏武侯,固国不以山河之险,魏武侯虽然嘴里认同了吴起的观点,但实质并未采纳。相反,后来在公叔痤的谗言下,他把吴起逐出了魏国,便宜了自己的敌对国楚国。吴起到楚国实行变法,率领楚军向北扩张,把魏国给揍了一顿。
随着其父魏文侯留下的一班人才死的死,走的走,魏武侯自己没有开发出什么有用人才,终魏武侯一代,在人才任用上没有任何建树。
三晋同盟的破裂,带出了魏国的弊病,即地处四战之地,又无可靠盟友同气连枝。而随着人才的流失,魏国缺乏医国圣手,病体加重,魏国终究是衰落了。但是,病势早已在魏武侯时期便已经初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