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户部尚书铁良:
1863—1938,满洲镶白旗人,宗社党主要成员之一,以“知兵”自称。曾为荣禄幕僚,后任户部、兵部侍郎。1903年赴日本考察军事,回国后任练兵大臣,协助袁世凯创设北洋六镇新军。继任军机大臣。1906年任陆军部尚书,与袁世凯争夺北洋新军的统帅权。1910年调任江宁将军。辛亥革命时,防守南京,与革命军作战,并与善耆等皇族成员组织宗社党,反对清帝退位。中华民国建立后,又以“遗老”身份在青岛、大连、天津等地,积极参与清帝复辟活动。日本人成立伪满洲国将溥仪挟持至东北,铁良亦参与其中,1938年铁良死于天津,时年76岁。
2、户部尚书张百熙:
1847—1907,著名教育家。同治13年进士,授编修。曾藏修于长沙城南书院,
迁侍读学士,督广东学政,迁内阁学士。戊戌政变后,因荐举康有为获罪,革职留任。后任礼部侍郎,左都御史。后又历任工部、刑部、吏部、户部、邮传部尚书。并曾充管学大臣,主持京师大学堂,创医学及译学馆、实业馆,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1907年卒。
3、兵部尚书徐世昌:
1855
—1939,
早年中举人。自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就为袁世凯的谋士,并为盟友,1905年曾任军机大臣。徐世昌颇得袁世凯的器重,在袁世凯称帝时以沉默远离之。1916年3月袁世凯起用他为国务卿,1918年徐世昌被国会选为民国大总统,他下令对南方停战,次年召开议和会议。1922年6月通电辞职,退隐天津租界以书画自娱。1939年6月6日病故,年85岁。
4、庆亲王爱新觉罗·载振:
1876—1947,满洲镶蓝旗人
,
清朝宗室、末代庆亲王,
庆亲王奕劻长子,1902年曾代表清朝廷赴英参加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1903年赴日本考察第五届劝业博览会。回国后积极参与新政,奏请成立商部,任尚书。1906年,清政府机构改革,成立农工商部,任大臣。1911年任弼德院顾问大臣。辛亥革命后一度躲避上海。1924年因溥仪被驱赶出宫,恐祸及自己,迁入天津庆王府,从事工商投资活动,远离政治,1947年病逝于天津。
5、刑部尚书葛宝华:
1844—1910,光绪9年进士,历任郎中,
内阁侍读学士
,太常少卿,
左副都御史
,兵部左侍郎等职。支持
戊戌变法
,呼吁练新军,兴实业。27年调户部左侍郎,擢工部尚书,又调补刑部尚书,兼署工部尚书。
6、工部尚书陆润庠:
1841-1915,同治13年状元,历任国子监祭酒、山东学政、国子监祭酒,总办苏州商务。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西行途中,代言草制。后任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太保、东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宣统三年(1911)皇族内阁成立时,任弼德院院长。辛亥后,留清宫,任溥仪老师,民国4年卒。
7、吏部尚书瓜尔佳·奎俊:
1843-1916年,满洲正白旗人,瓜尔佳氏、
荣禄
的叔父。1888年任福建兴泉永道,旋升福建按察使。1889年任山西布政使,1891年任山西巡抚,1892年任江苏巡抚。1898年授四川总督。1900年署成都将军。后历任刑部尚书(1903)、
吏部尚书
(1905)、内务府大臣(1906)。宣统3年(1911)责任内阁成立时,为
奕劻
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清帝退位后,解职归里。
8、两江总督托忒克·端方:
1861—1911,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1889年,28岁的端方才正式受命做官。1898年在翁同龢与刚毅的保荐之下获得皇帝青睐。戊戌变法中,朝廷下诏筹办农工商总局,端方被任命为督办。戊戌变法很快被慈禧太后推翻,除京师大学堂予以保留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包括农工商总局一律撤销,端方本人也被革职。宣统3年起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为起义新军所杀。
9、左都御史寿耆:
清朝
宗室,满洲正蓝旗人,
进士
出身,1875年授四品荫生,1875年授笔帖式。1879年己卯举人,1883年授翰林院编修,1892年授詹事府右庶子,1894年兼礼部侍郎衔,1900年,迁理藩院左侍郎,1903年以理藩院左侍郎署理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1904年理藩院左侍郎、正白旗蒙古副都统,1905年吏部右侍郎,1906年任命为理藩部尚书,兼参预政务大臣。1911年任命为奕劻内阁理藩部大臣,1912年之后隐居。
10、大学士世续:
光绪元年举人,历任内务府郎中,擢武备院卿,授内阁学士,1896年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兼工部侍郎,1900年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留京联络联军,保护内宫和坛庙,两宫回銮,赏黄马褂,转吏部兼都统。1906年命为军机大臣,历转文华殿大学士,充宪政编查馆参与政务大臣,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死后,独言国事艰危,宜立长君,但未被采纳。宣统改元,因病告假。1911年复起原官,仍兼总管内务府大臣。辛亥革命起事,首先赞成宣统逊位,隆裕太后令其磋商优待条件。1917年张勋复辟,惧祸及,力阻之,1921年病逝。
11、直隶总督袁世凯:
1859—1916,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北洋军阀领袖,早年发迹于朝鲜半岛,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撤销帝制。6月去世,
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12、学部尚书荣庆:
1859—1917,蒙古正黄旗人,1879年中举人后入翰林院,1899年任山东学政因此结识了山东巡抚袁世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光绪逃奔西安,荣庆协助庆亲王奕劻办理抚局事宜,后来荣庆又结识了朝廷权臣荣禄。1902年任刑部尚书,后转任礼部尚书,再转户部尚书,
1906年荣庆充任修定官制大臣,曾多次被慈禧召见垂询有关事务。次年,荣庆任国史馆总裁。1908年光绪、慈禧相继驾崩,荣庆充当恭办丧礼大臣。
辛亥革命
成功后,荣庆和很多清朝遗老一样避居天津,1917年去世。
13、大学士那桐:
1856—1925,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举人出身,晚清“旗下三才子”之一。在清末光绪、宣统年间先后充任户部尚书、外务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内阁协理大臣等,并兼任过京师步军统领和管理工巡局事务。1900年,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慈禧西逃,那桐充任留京办事大臣,随奕劻、李鸿章与联军议和。《辛丑条约》后,任专使赴日本道歉。清帝退位后,迁居天津。
14、军机大臣瞿鸿禨:
1850-1918,1871年
进士
,授编修,
光绪
初年擢为
侍讲学士
。
光绪
23年升为
内阁学士,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打进北京,跑到西安
为慈禧太后撰旨,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政务处大臣。1906年参与策划清政府预备立宪,特旨派议政官制大臣,
1907年由于与奕劻有矛盾,被劾开除回籍。与王闿运等吟咏结社,逍遥度日。1911年迁居上海,1918年逝于上海。
15、礼部尚书戴鸿慈:
1853—1910,清末出国考察五大臣之一,近代中国第一位司法部长,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官至礼部尚书、法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正一品官阶,是清朝二百多年广东省籍任职最高的官员。
光绪2年中进士,历官刑部侍郎、户部侍郎、经筵讲官、参与政务大臣,礼部尚书等职。光绪31年,出使美、英、法、德和丹麦、瑞士、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欧美考察后,使戴大开眼界,认识到中国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归国后奏请立宪和中央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戴首任尚书,由此终结了中国数千年司法与行政不分的状况,揭开了实行司法独立的制度架构。他还提倡中国要富强,必须“固边疆”、“振兴实业”及开矿、兴学、修铁路等。1909年8月以尚书衔在军机处行走,11月升协办大学士。1910年正月逝世,终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