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朝
编辑|朝子亥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可谓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个皇帝。
他的威名以及政治军事成就贯穿于整个封建历史,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不仅在军事上打的周边国家以及实力强大的少数民族部落迫于唐王朝的强大实力对其俯首称臣,
同时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奠定了唐太宗在整个亚洲地区的霸主地位。
而且在政治上唐太宗也是成就卓著,将刚刚从隋末乱世中新生的大唐王朝迅速摆脱了贫困的困境,还非常知人善任在许多臣子的辅佐之下开创了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贞观之治”。
一时间唐朝从原先贫瘠的困境立即蜕变为河清海晏的盛世王朝,
唐太宗李世民功不可没,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号。
尽管唐太宗在军事以及政治等国家治理方面展现了其超高的才能,但是在封建社会中有一个封建统治者不得不面临的问题,那就是——立储。
自古以来为了缓解皇族在权力、财产,以及土地等继承上的矛盾,在西周时期国家就制定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因此嫡长子继承制也成为了后世封建王朝所遵循的法则,后世王朝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也就遵循“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
但实际上这种原则往往带不来稳定,反而会滋生许多扰乱政治的因素。
正是由于在皇位继承上所滋生出来的许多不稳定因素,才导致一向都能做出英明决断的唐太宗在储位上懵懂一时,直接影响了大唐王朝后来的命运走向。
唐太宗时期“二子夺嫡”,激化唐太宗储位矛盾情绪
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那些封建王朝所沿用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根本没有办法缓解其他皇子们为了储位之争而开始的明争暗斗,争权夺利,就算是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也无法避免这样的问题。
唐太宗的一生当中先后经历了两次对于皇帝之位的政治危机,
首先是自己凭借着众多功劳与当时的太子李建成分庭抗礼争夺皇位。
在自己执政后期唐太宗又重蹈覆辙,见证了自己的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之间由于皇位之争而开始的明争暗斗。
由于皇位之争一般情况下都是和其他的各种政治势力连接在一起的,因此一旦发生皇位之争在朝廷中就会立即引起各种政治势力之间暗流涌动,
相互争权夺利的问题,继而直接导致朝政的不安以及政局的不稳定。
唐太宗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从李建成手中夺取了太子之位,继而登临帝位成为了皇帝。
但是在他晚期他的儿子李承乾与其他皇子之间又展开了一场十分惨烈的皇位之争。
这是因为李承乾虽然在长孙皇后的偏爱之下以及凭借自己嫡长子的身份成为了皇太子,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就患有腿疾,导致长久以来心理上逐渐变得孤僻
。
而且当时由于自己的腿疾导致有许多活动自己这个皇太子都不能出场,同时自己的竞争者李泰凭借着自己较高的文学天赋以及多年来在朝廷中培植的势力获得了唐太宗的喜爱,一度对李泰有着超过规格的赏赐。
李承乾也因此内心中经常萌生自己即将要被唐太宗所废黜而改立李泰的可能,同时李泰也仗着自己的才能以及唐太宗的喜爱萌生了夺嫡之心,
多次非常明显的挑战太子李承乾的权威,两人东吴明争暗斗也就此拉开了序幕。
李承乾认为李泰心中有夺嫡之心,为了保证自己太子之位的稳固,李承乾竟然还派杀手前去刺杀李泰,可见事态已经发展到了一种十分严重的阶段。
李泰也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发动自己的所有人脉在朝廷当中使用各种手段用尽各种办法的结党营私,以此来在朝廷中培植一支足以与太子相抗衡的势力。
一时间满朝的文武百官纷纷开始站队,因为未来继承皇位的人大概率就会在李承乾与李泰之间。
这样的政治动向迅速被李世民所察觉,因此李世民为了稳住政治风向防止发生政治危机,在贞观十七年朝廷会议上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唐太宗本人十分清楚倘若自己真的做出了废嫡立幼的决定,一定会导致其他皇子们也开始觊觎皇位,纷纷开始政治上的明争暗斗,最终甚至会演变到骨肉相残的地步。
因此唐太宗在朝廷会议上非常明确的表示了自己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坚决态度,并且表示李承乾虽然腿上有疾,
但是对处理政务毫无影响,而且李承乾也有子嗣,按照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所述,嫡长子去世之后还可以立嫡长孙。
唐太宗表明自己立场的原因无非就是要告诫包括魏王李泰之内的其他皇子,唐太宗是绝对不会将皇位传给其他皇子的。
但令唐太宗没有想到的是,皇太子李承乾竟然会参与到齐王谋反的事件当中。
李承乾被自己的下人告发要谋反,
唐太宗立即下令让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等重臣与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一起调查这件事情,最终调查的结果属实。
李承乾犯了谋反的大罪自然不可能安然无恙,但是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最终被贬为庶民,李承乾就这样率先一步退出了与魏王李泰的皇位争夺战。
李泰也由此看到了自己夺嫡的希望,开始更加疯狂的夺嫡准备。
废掉太子魏王夺嫡资本,晋王李治最终走向巅峰
令李泰以及诸位朝廷大臣没有想到的是,太子李承乾的倒台并没有为李泰阵营带来一丝的希望,随之而来的李泰夺储之心的破灭。
因为李世民在废掉李承乾太子之位后,不久就将魏王李泰降为了东莱郡王,标志着李泰已经从唐太宗心中的皇位继承人中被踢出去了。
至此唐太宗立嗣之争的就此结束。
但是朝廷中的政局并没有因为李承乾与李泰的覆灭而变得平静,反而变得更加的暗潮汹涌,因为大家都转换了拥立对象,继续为自己所服从的阵营而努力着。
总揽李承乾与李泰皇位之争的总过程,唐太宗要决定皇位继承人之时已然身处于着一个“三方”格局,自己作为皇帝拥有者众人生杀予夺的大权,
而那些朝廷大臣为了能够在新朝还能够占有一席之地,就各自站到了李承乾和李泰的阵营当中,积蓄力量。
唐太宗作为一个掌控政治数十年的帝王,为了防止发生政局的混乱果断的将李承乾与李泰两大夺嫡势力尽皆消灭。
最终从而使原本与皇位遥遥无期的李治得以坐收渔翁之利,最终得到了唐太宗的青睐,成为了唐太宗心中皇位继承人的首选地位。
众所周知,唐太宗最终确立了晋王李治为皇位继承人,是为唐高宗。
但其实在确立李治之前,还有一个比李治更加适合当皇帝,也是被唐太宗认为最像自己的一位皇子,他就是吴王李恪。
《旧唐书》中记载“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
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可以看出,吴王李恪经常受到唐太宗的夸赞,而且在朝廷中的威望与势力都不算低,非常得到李世民的青睐,亦是唐太宗心中最为完美的一个皇位继承人。
除了唐太宗喜爱李恪以外,李恪也在默默的为自己的皇位而与李治进行着明争暗斗。
但是最终李恪还是在与晋王李治的皇位争夺战中败下阵来,最终以一个莫须有的“谋反罪”被杀,李治登基的障碍也由此被彻底扫清。
晋王李治一直以来是出了名的性格软弱,但是最终却能够在两次皇位争夺战中胜出,不免得让人感到疑惑。
其实这都是因为晋王李治一直以来就被冠以“仁孝”的标签。
由于李世民一生中经历了许多骨肉相残的事情,导致李世民心中留存有一丝对于骨肉亲情的缺陷,
这才使得一直以来十分仁孝的李治能够受到李世民的格外喜爱与青睐,这也成为了后来能够登临帝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其实李治的继位还有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因素,那就是朝臣们为了自身的既得利益而做出的拥护选择。
唐太宗身边尽管都是一些实力十分强悍的治世能臣以及朝廷重臣,
但是凭借唐太宗的雄才伟略能够将这些位高权重的朝臣们压制住。
但是对于李治来说,李治的身边除了比自己谋略多的人就是那些难以压制的位高权重之臣,因此一向软弱的李治一旦登上帝位也很难能够实际掌控朝政,最终大概率会大权旁落,无法做到乾纲独断。
因此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那些位高权重的朝臣自然是希望阅历浅薄、实力不强的李治能够登临帝位。
所以他们才会说出“晋王仁孝,堪为皇储”的口号,使得李治进一步在唐太宗心中赢得了继位的身份。
尤其是唐太宗执政后期长孙无忌逐渐权势巨大,朝政基本上被他所掌控因此为了巩固手中的权力他就非常愿意懦弱听话的李治当储君。
正因如此长孙无忌才会极力推荐李治,并将李治的懦弱比喻为“仁孝”。
李治也就这样在朝臣的拥护之下,最终成为了唐朝的一国之君,是为唐高宗。
唐太宗懵懂一时,摒弃贤王李恪,改立懦弱李治,改变大唐国运
但是从后来唐朝发展的趋势来看,唐太宗抛弃更加有才能的吴王李恪而立李治为太子实在是一个十分错误的决定。
众所周知,李治继位之后并没有将朝政大权稳定在自己手中,而是最终大权旁落到一个女人武则天手中。
还不断对武则天在前朝政治上的那些手段进行一味的纵容,最终使得朝政大权被武则天所掌控,
直接导致了唐朝被武则天建立大周所取代,李唐王朝的宗室也在这一时期遭到了大规模的贬低。
在随后还进行了多次宫廷政变才使得朝政大权重新回到李唐王朝手中,但是一定程度上已经阻碍了李唐王朝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而李恪此人,可以称得上是一代贤王。
他是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之子,拥有隋朝皇室与唐朝皇室的两大血脉,背景可以说是十分强硬。而且凭借着自己的血脉,天生就配备有陇佑地区贵族势力的支持。
史料记载李恪此人年纪轻轻就十分英勇,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非常精通骑射之术,
从小就非常受到唐太宗的喜爱,就连唐高祖李渊也对其格外的看重。
以至于在唐太宗第二次立储之时,面对长孙无忌等位高权重的重臣极力推荐的李治与一向英明神武的李恪两个人陷入了十分为难的抉择。
为了防止李世民将储君之位给了吴王李恪,长孙无忌还经常谏言李恪的身世实在不适合当皇帝储君,因为李恪身上带有隋朝的皇室血脉,有可能会对李唐皇室造成不可控的影响。
最终李世民听信了长孙无忌“晋王李治仁厚,一定会是一个治世明君”的谏言将皇位继承人的天平倒向了李治。
而更适合做皇帝治理国家的李恪却被长孙无忌陷害致死,可以说是十分可惜,这一决策也令后世人十分惋惜。
就连伟人都曾经评价过唐太宗这个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决定,说: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事实证明就是如此,倘若吴王李恪最终继承皇位,那么朝政大权定然不会被那些位高权重的权臣所掌握,最终也更不会任其一个女人不断的插手朝政,导致唐朝差点三代而亡。
而且李恪一直以来就以英明神武著称,如果李恪可以继位也许唐朝可以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再创一个“贞观之治”也并非不可能,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参考文献:
《旧唐书·太宗本纪》
《新唐书·太宗本纪》
[152]
《资治通鉴·唐纪》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