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陆军中将张自忠
(1891年—1940年)
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将领,如果陆军一级上将唐生智
(1889年—1971年)
固守南京、舍身报国,那身后将是何等荣光!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还京之际,蒋总统以国葬安放至中山陵一侧,民族英雄享受党国政要、社会名流之拜祭,4万万民众之敬仰。
1、上海沦陷,南京该不该守?
1937年的淞沪会战,国民政府精锐尽出,虽然打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但因为敌我实力悬殊,折损30万军队。11月11日上海宣告失守,长江门户大开,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岌岌可危。
蒋介石及国民政府早知中日必有一战,考虑南京易攻难守,曾多次到西安和重庆考察迁都事宜。世人多以为蒋介石只会“攘外必先安内”,殊不知蒋介石尤为记恨日本军队在1928年为阻止北伐军而制造的“济南惨案”,乃至在日记里时刻牢记雪耻。
此时的蒋介石颇为矛盾。一方面,以军事常识来说应当弃守南京。
京沪杭地区地势平坦、濒临大海,适合日军机械化部队作战及海上支援,我方坚守必败无疑,注定地失人亡。
另一方面,从国家大局出发应当阶段性固守。
南京是中华民国首都、总理陵寝所在,直接弃城不仅会严重打击国民和军队的抗日信心,还会让国际社会轻视国民政府,列强出面调停的希望会彻底落空。
2、南京城,谁来守?
李宗仁的回忆是蒋介石对固守南京举棋不定,多次召开高级幕僚商议对策。
唐生智时任
南京国民政府军委会执行部主任,主持南京保卫战大演习,在第三次商讨保卫南京的会议上激昂陈词,说:“南京是国际观瞻所系,又是总理陵墓所在,如果弃守,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抗战以来,我们中下级干部在战场上牺牲的很多,但还没有一个高级将领为国捐躯。我愿意防守南京,誓与首都共存亡。”
蒋介石大为感动,任命唐生智为
南京卫戍司令长官,以罗卓英、刘兴为副司令长官,周斓为参谋长,计11万余人保卫南京。
唐生智的回忆道是蒋介石用心术权谋,在会后与他交流:“能守南京城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你,一个是我,你觉得怎么办?”
唐生智清楚蒋介石的言外之意,当即表示自己愿意承担守卫南京的职责,誓与国都共存亡。
3、南京失守,谁之过?
1937年底,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为保存实力,接连弃守济南、泰安等要地。1938年初,韩复榘在
在开封参加北方将领会议时,被蒋介石指责不听指挥、不放一枪就跑了。韩复榘不服气,反驳道:“济南城丢了我负责,上海、南京丢了谁负责?”半月后,韩复榘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在湖北被执行枪决。
唐生智本身没有固守南京城的能力和实力。一则
淞沪会战后,日军合围南京之势渐成且来势汹汹;
二则
南京各部并非唐生智嫡系,唐生智掌握部队情况不明且在高级指挥官中没有什么权威。即便如此,中国军队在南京保卫战中涌现出众多英雄人物,
中国军队阵亡中校军衔以上的中高级军官47人,其中少将就有8人。
蒋介石本期望唐生智能固守南京城1-2月,体面撤离。
1937年12月1日开始的南京保卫战,在12月13日就结束了。蒋介石坚守至12月7日早晨撤离南京,
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等人12日晚撤离。唐生智在部署撤离时指挥失当,
导致守城军队后撤秩序混乱,踩踏挤压甚至无船渡江,非战斗损失惨重。
南京城注定守不住,但又不得不守。唐生智站出来挑重担,彰显了爱国热忱。
如果非说责任,那就是在
南京卫戍部队撤退的部署上,唐生智负有不可推卸的指挥责任。
4、唐生智殉国,又当如何?
唐生智是与蒋介石称兄道弟的人,是能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扳手腕的民国地方实权大佬
。抗日前夕的1935年,
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将上将区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三等。特级上将又称五星上将,这是蒋介石的专属荣誉;一级上将又称四星上将,授予了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等八人。
唐生智在北伐战争中功勋卓著,虽然在军阀混战中失势,但若真的如他慷慨之词,与南京城共存亡,其身后必定无上荣光,名垂青史未尝不可。毕竟张自忠与唐生智地位悬殊,张将军以身许国、气壮山河,十万军民恭送,蒋介石、冯玉祥等
军政要员臂缀黑纱、肃立相灵、绕棺致哀,蒋介石更是在船上“抚棺大恸”。
唐生智若是在南京城与日寇厮杀至最后一刻,舍身成仁,成为第
一个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其身后荣光在民国无人能及。
中华民族向来推崇为抵御外寇牺牲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人青史留名,为万世所敬仰。
唐生智若是在南京城殉国,排名其后又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