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一个平凡的日子,在北京的一条小小的小巷里,一个普通的人家在行白事,去世的是一位年仅44岁的中年女子,她的名字叫傅玉芳,这是在中国社会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名字了。
此时邻居们纷纷来到家中悼念,看着人来人往的熟悉面孔,他的丈夫刘振东却是呆呆的说不出话来,因为就在妻子离世前,竟然告诉了他一个惊天大秘密。她临终前说道:我叫文绣,额尔德特·文绣,曾是大清宣统皇帝的皇妃。
说起文绣这个名字,都不陌生,这个名字因为一些特定历史原因被上流社会广为传播,在某一时期还是当时社会人士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这位清朝皇帝的皇妃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有是什么经历让她放弃“尊贵”的身份,选择隐姓埋名当一个普通民妇?
文绣是满洲贵族后裔,祖上曾经在朝廷任重要官职,也是因为这一身份,文绣能在清末年间得以入选皇后候选者名单。但是此时清朝政府已经没落,尽管政治出身高,但经济条件在此时并不是很客观。
家里曾经丰厚的基业经过后世子孙的败落早已寥寥无几,文绣家里在阿玛死后,更是失去了家庭的支撑点,只有她的额娘辛辛苦苦替人干活,贴补家用。虽然家庭条件不太乐观,但母亲还是很有远见,在女儿身上注入的全部的心血。
文绣是被母亲从小精心呵护起来的,她为人聪明伶俐,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十分强,见解十分独到,在同龄孩子中可谓是佼佼者,样子不算是出众,但还算也生的秀气,主要是身体健壮,这在皇室家庭中十分看重。
这一系列条件优势,使得文绣迎来了一生中第一个重要的岔路口,十二岁这年,她因家庭身份尊贵,被举荐为大清皇后的竞选者。而他的丈夫就是清朝皇帝溥仪,此时清朝政权已经下台,但是中华民国政府依然优待清朝皇室,皇帝依然可以再故宫正常居住。
此时的溥仪正是十五岁的年龄,遵从祖宗家法,他需要有一位能和他维护祖宗颜面,保留大清尊严的皇后。在众多照片之中,溥仪一眼选中了文绣,但是这个稚嫩的傀儡皇帝决定却没有任何威严,甚至是自己的妻子也不能由自己决定。
在宫中众多老太妃的操持下,溥仪最终迎娶了家境优越、经济条件良好的内务府大臣荣源的女儿为妻,名叫郭布罗·婉容。而文绣虽然是溥仪一开始所中意的,但是皇室需要的是一个颜面,他们绝对不会让家道中落的文绣坐到中宫之位,所以文绣最终成为了“淑妃”。
就像女孩期待自己的爱情那样,文绣怀着满心欢喜进入宫中,但是现实给了她当头一棒,成亲当日,丈夫对她的态度极为冷淡,只是客气的说了一句“早点歇息吧”,说罢离去。她以为是自己不能符合丈夫心意,但事实真相是现在的她万万没有想到的。
在第二日的皇后大典,溥仪对婉容的态度和文绣一样,原来是他有自己难以言说的隐疾,无法像正常男子一样。也正是因为如此,溥仪有些不好意思,对自己的妻子和妃子十分友好,态度温和。
皇后家庭条件优越,小时候经常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对新事物有着更多的认识和兴趣,这和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文绣完全不相同。两个人一个自信开朗、喜欢各种西方物品,一个温柔娴静、能够吟诗作赋,这满足了世上男子对于女子的一切向往。
所以年少的溥仪在两人之间来回穿梭,乐此不疲。但宫中生活简单有枯燥,有女人的地方就有战场,皇后的新鲜事物很快就吸引了溥仪的兴趣,加上岁月的侵蚀,文绣逐渐被淡在一旁。好在她能够看开,在自己宫中阅读,修养身心。
1924年,时局动荡,清朝皇室被赶出故宫,沦为百姓。这让文绣看到了自己获得重生的期望,自己有可能会解脱这皇家权利的枷锁。如果这时的文绣只是有这样想法,那丈夫之后的所作所为更加坚定的她逃走的信念。
在众多别有用心的人的利用下,溥仪竟然选择当卖国贼,企图借助日本侵略者的力量复辟自己的清朝政府。文绣对此坚决反对,但此时她人微言轻,何况丈夫的严重利欲熏心,早已听不见劝告,就这样,自己的一片苦心换来的是丈夫的毒打和奚落。
在心灰意冷之后,文绣在妹妹的帮助下选择离家出走,留下书信和离婚的诉讼书,真正在法律上与这位自认尊贵的清朝皇帝离婚。这件事让溥仪颜面扫地,在多次劝说无果后,他只能在报刊上发表废除妃位的公告,但这一切只是他自己在强撑着最后一丝尊严。
最后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做着复辟美梦的清朝皇帝并没有如愿以偿,反而在梦想中的“满洲国”受尽屈辱。而文绣真正获得自由,她隐姓埋名,嫁给了一位平凡的退伍军官,尽管生活平淡,但是幸福美满,简单的相知相伴,终老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