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过腓特烈大王的开明专制非常出名。但这个人最为后世反复谈论的,却是是他的战争,他的战争也特别重要,标志着普鲁士强国地位得到承认。
腓特烈的成名战是他参与了著名的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而且他是主角,这个七年战争是18世纪欧洲最重要的一场战争,欧洲大国全部卷入,同时在欧洲、亚洲和美洲展开。
普鲁士和英国结盟,和欧陆强国法、奥、俄等开战。因为英国是个岛国,主要是夺取对手的海外殖民地,对普鲁士基本上是只给钱,不给部队。这样一来力量对比很悬殊了,普鲁士全国人口不到500万,法奥俄这些对手的人口加起来有8000万。再看军队,它的对手在战场上常年保持2比1的优势。地理环境上,普鲁士处于法奥俄的包围之中。
但普鲁士居然还胜利了,这简直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普鲁士从此进入大国行列。
为什么腓特烈二世他能做到这一点?
先说一下他的个人因素:
一是军事才能,说腓特烈是一流军事家绝对没问题。二是坚韧的个性,这一点更重要。七年时间一直以多打少,在基本没有希望的情况下还能硬撑下去,没有这种坚韧是不可能的。此外腓特烈把普鲁士的军队在质量上又提高了一个档次,成为公认的欧洲第一。这关键有两点:
第一是军队的战术。腓特烈对部队的战术训练特别下功夫,不断琢磨各种力量的搭配,比方说骑兵、步兵、炮兵的协同使用。腓特烈还开创了一个做法,用部队模拟敌我双方来打一打,然后根据这个结果修正战术,这就是我们今天还在用的军事演习。而且腓特烈从即位第三年的9月开始第一次大型军事演习,此后一直坚持每年的秋季演习。战术水平是这样训练出来的。
第二点是精神。腓特烈很注重塑造部队的精神,最突出的就是把国家主义引入到军队。腓特烈的逻辑是:你们是为国家打仗,国王只不过是作为国家的第一公仆,带领大家为国而战。同时反复向军队强调“国家利益”,要求军人主动为祖国奉献,为国家负起责任。对于逃兵,处罚措施是采取条顿骑士团的传统,规定逃兵不许宗教忏悔,不许进父母家门。这完全是精神惩罚,是剥夺你基本的社会荣誉和归属感,这就是对军队的精神塑造。
普鲁士军队的崛起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定下了普鲁士/德国式战争方式。普鲁士地理位置都是在欧洲中部,东、西、南三个方向都被大国包围,打起仗来很容易被几个大国围攻。前面说的七年战争,开局态势就是这样。
腓特烈确立的原则就是不能让对手的数量优势发挥出来,具体是三条;
第一条是先发制人,战争一开始普鲁士就先动手,趁对手还没有集结力量之前先打垮一部分。
第二条是快速机动,不管大国的军队从哪几个方向进攻,普鲁士军队就集中在中央位置,迅速从一个方向转到另一个方向,把几股敌人各个击破。这在军事学上叫作内线作战。(跟明清萨尔浒之战的战法很像)
第三是强调决定性打击,尽量避免打成消耗战。
普鲁士充分利用军队的质量优势,把客观地理条件上的弱点变成强点,把一个容易受包围的中央位置变成可以灵活出击的主动位置。七年战争当中普鲁士能撑到最后胜利,这一点太关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