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个王朝要覆灭,名将又如何挽救一个危亡的时代呢?显然名将是无法扭转历史的进程的,包括靖康之耻也不是一两个名将可以改变的。
比如秦末名将章邯,不是他不能打,是历史的进程让必须失败,当然大家后来都知道了结局,知道结局后的上帝视角就轻松了很多。
名将就不打败仗了吗?名将诚然为赢得战争带来了很多胜算,但是他们无法主宰朝堂,朝堂之上的事情,远比征战沙场复杂得多,将军百战只是沙场斗争,而朝堂之上斗的是人心。
大宋王朝真没有大将吗?
因为发生了靖康之变,大家有一个错觉,那就是大宋王朝完全没有战斗力,是一个任由别人宰割的王朝。
再加上宋朝以文人为重,对于武将没有那么重视,这就让人们心中产生了另外一个错觉,徽钦二帝的手上没有能征惯战之人。
事实上并非如此,宋王朝有一些坚决的抗金人士,他们一直以来的理念就是与金人对抗到底。比如种师道,虽然是文官出身,可是后来转任了武职,长期在西北抵御西夏。
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诏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拥戴,京师解围即被解除兵权,不久种师道病逝。
这个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抗金人士,他征辽兵,伐西夏,抗金人战功赫赫,可惜一代名将陨落,再无人与之并肩了。
还有一个文臣李纲,他成功组织了第一次东京保卫战。李纲死守城门,金兵无法破城,想尽了办法。在这场斗争中,宋朝上演了一场荒诞剧目,李纲经历了撤职,再启用,无限循环了好几次的撤职启用。
等金人撤离之后,他就被赶出了朝堂之上,他一路被贬,而随着他的贬谪,北宋王朝已经岌岌可危了。
在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李纲为相,他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职。他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
不是徽钦二帝时没有大将,是因为各有款曲,无法达成一致,主和与主战派一直在拉扯,内部都无法达成一致,又怎么能抵御外敌。
所以名将在政治斗争面前,很可能就变成了“炮灰”。
金人除了抢没有别的生存途径
金人为何会如此拼命去抢?那一定是有关于生存问题的,而大宋朝为何如此没有斗志呢?原因很简单,经济发达啊,谁在吃饱喝足后还想着打架毁自己的家产呢?
那为何辽国没有金人的猖獗呢?这也可以理解,人家够吃够喝了,干嘛还要去拼命呢?
两个少数民族政权都依靠着大宋王朝吃吃喝喝,大辽手握燕云十六州的便利,还有大宋的岁币供养,而且辽国的汉化严重,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了。
辽国可以自力更生了,那像金人这种新的草原新贵呢?他们不能看着你们吃香的喝辣的吧,于是就先收拾辽国,辽国收拾完了,再转头收拾大宋这头“肥羊”。
金人一开始的目的也就是抢点东西,吃点肉,并没有想过要灭了大宋,他们也担心吃不下这块肥肉,可是打到最后,情势就不同了。
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就是这个道理,打着打着发现大宋不但弱,还挺怂。打几下就有人哭天抹地的要认输,认输还不算,还连那些和自己打架的人都收拾了。
于是干脆把皇帝也抢过来算了,这样就可以挟天子以吃“大宋”了,事实证明,确实让他们吃得饱饱的。
大宋国策的两面性
大宋的国策重文抑武,文人当道就有是非,两派利益冲突之下,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
宋朝真不能战吗?也不是,大宋建国之初,还是极其能打的。
五代十国留下的彪骑悍将们谁与争锋,草原骑兵们能战,这些人也是从刀光剑影中淌过来的,谁也不服谁,再加上建国之初,宋太祖不可能就任由别人打,在他的字典里,绝对没有主和一说,能打绝对打到底。
可是宋太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又做了一件昏事,“杯酒释兵权”,这之后宋朝的国策就以文人为主。
自古文人相轻,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文人婆婆妈妈起来,能烦死个人,最可气的是,宋朝是不能杀谏官的,哪怕唾沫星子喷在脸上也不能杀,宋仁宗曾经被包拯喷一脸口水,还要自己起来擦干净。
文人谏言是好事,可是也有弊端,各个派别结党营私,都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文人们斗争得如火如荼,武将们呢?也不会真正去打仗吧,即使开战,各个利益集团又要出来阻拦,种师道、李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金人抢劫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并没有想过要灭了大宋,只是没有想到他们那么弱而已。
大宋建国之初,那些从五代十国的战火中淌出来的骄兵悍将,确实没有几个人惹得起,吊打那些蛮夷之地完全没有问题,可是后来的国策,以及文人的利益撕扯,逐渐的让大宋的武力值开始下降。
即使有一两个名将冒出来,也会被打压下去,这样的国家体系,注定了会有靖康之耻。而且宋朝还有一个问题,打不赢就用钱解决,长此以往,大家都习惯这个套路了,谁又不想多啃几口这块“肥肉”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必删除,逆风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