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随着19世纪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商品开始世界流通。西方资本家最终在世界范围中,将矛头对象了中国。
随着倾销鸦片从而从中国牟取大量白银的手段随着虎门销烟宣告失败,资本家原形毕露,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开始了第一次侵华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
。
虽然这场战争中国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这场战争中华夏5000年的文明也被充分体现出来,人民英雄也在后世永垂不朽。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第一次鸦片战争最具代表性的人民战争——
三元里抗英
。
鸦片战争的前夜
1841年5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第二年,此时英国已经正式向清政府宣战。这时的清政府有两个选择,一是求和赔款,二是把侵略者打出国门。
而此时的道光皇帝正在对整件事焦头烂额,他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小小的鸦片竟然触碰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利益。
对于求和还是战争,他自己也拿不定主意。此时的清政府并不知道西方的科学技术已经远远超过自己一个世纪,而大部分上层官员求和都是以“为黎民百姓着想”的理由。
正当清政府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英国战舰已经停泊在广州城外,开始计划进攻路线。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时清政府还在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根本没把这些“夷人”放在眼里。
而这时的英国资本家经过不断地调查,最终确定此时的清朝不过是
“一只巨大的、待宰的羔羊。”
英国人当时对清朝的评价是“一个巨大的泥足巨人”。就这样,两个都抱着必胜信念的国家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战争。
广州海战---鸦片战争的爆发
就在大家都犹豫不决的时候,主战派奕山取得了皇帝的信任,随即调兵遣将,重兵把守广州城。
同年5月21日,奕山计划趁着夜色,对英军进行偷袭。偷袭最开始还比较顺利,因为此时的英军战舰正在休息,所以一开始确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但是当英军发觉自己的战舰被偷袭了,并且偷袭的人是清军的时候,他们却高兴起来。
清军偷袭战舰就意味着清政府决定开战,这对有十足把握的英军是件难得的好事。于是下令立刻反击。偷袭的时候清军没看到差距,这一反击差距就被直接地体现出来了。
清军的炮火根本打不到英军的战舰,但是英军的炮弹可以很轻易地在清军的射程范围外打到清朝的战舰。
这就好像现代战争,你拿弓箭偷袭人家,把人家扎醒了对方掏出把枪来。就这样不出几日,清军海上的战力全军覆灭,不得已只好抛弃海域,转为陆战。
虽然在陆战之前,清政府和英军已经进行了几次战役。但此时的清军还是没有认清真正的问题所在。
清军认为,虽然英军海战占优势,但是陆战就不一定能打得过自己。于是决定坚守广州,逼迫英军来陆战。
而此时的英军也发现清军确实如他们所想不堪一击,同时英军也不再满足海上取得的优势,而是决定速战速决,也有了与清军陆战的想法。
英军说干就干,随即开始了登陆计划。英军司令官卧乌古带领一支小队向广州城进发,不久就攻破了广州城。
看到这有人可能会有疑惑,清军不是重兵把守广州城吗?怎么英军好像如入无人之境一样。
倒不是说清军兵力不够,也不是说清军没有防守。问题就在于实力相差太大,清军来到海滩上,排好阵形,英军也同时列开一排。
清军放下火铳开始装弹,同一时刻英军步枪也开始装弹,随着第一次射击结束,清军开始向前冲锋。
但是让清军疑惑的是,英军并没有开始冲锋,而是站在原地鼓捣手里的火枪。正当第一波士兵还在疑惑的时候,随着一阵枪响,第一批清兵齐刷刷地倒了下去。
正当后面的清军犹豫不决要不要冲上去的时候,又是一阵枪响,烟雾过后,尸横遍野。现实就是这么残酷,落后就要挨打。此时的清政府才真实直观地感受到自己与西方的差距。
但已经晚了,在英军一个小队的“猛烈进攻下”,城外的五座要塞瞬间被攻破。同年5月27日,天刚蒙蒙亮,英军计划开始攻打广州城。
就在广州城危在旦夕的时候,英军代表查理·义律发来电报,表示广州知府已经用600万两白银将广州城赎出来了。
英军只好撤出广州城,在后方进行休养。不巧的是,英军此时的后勤补给出现了问题,无奈英军只好采取“以战养战”的政策。
5月28日,英军开始了对后方百姓的劫掠。
民众的反击---“三元里抗英”的正式开始
随着英军在后方越加肆无忌惮,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家里人聪明的就带上值钱的物资携家带口去山里逃难,来不及跑的就只能在原地等待生不如死的生活。
最开始的英军还保持着“文明人”的姿态,物资多以“征用”为理由。但是这批英军有一部分英属印度陆军。这部分英属印度陆军并不属于英国军队,他们更多地属于印度本土军队。
而这些印度本土军队,并没有像英国军队所谓的“绅士协议”,当时,大部分英国军队来是为了让殖民地脱离愚昧,但是印度本土军队并没有这些信念。
他们更多地是为战争或为金钱而来,所以当后方补给发生问题后,他们也自然没有英军那么“文明”。
1841年5月29日上午,一支英属印度陆军像往常一样去据点后方的村子强取豪夺,而这个村子就是三元里村。
正当英军在村中夺取物资之时,一位长相俊俏的妇女慌慌张张地从他们身边跑过。英军定然不会放过这位妇女,随即开始对其调戏。
妇女的呼救声像一把火一样点燃了三元里民众的反抗精神。随即,几名村里的壮汉,联同村里的地方武装,向英军发起进攻。
这些群众手中没有趁手的武器,就拿起耕地用的铲子锄头、做菜用的菜刀作为武器砸向英军。
英军气急败坏,随即与群众发起冲突。当时天空下起细雨,英军的火枪火药受潮,无法开枪,只能和当地群众武装进行近战。
三元里的民众且战且退,将英军引到一片大沼泽地中。此时的英军由于对地形不熟悉,火枪因为天气无法发挥作用,再加上追逐大半天人困马乏,被当地武装围在沼泽地中。
由于长期被英军压迫,群众的情绪越来越激动。随着不知是谁喊的一声口令,武装民众齐刷刷地向英军冲了过来,同时,埋伏在沼泽两边的武装力量也一齐冲向英军。
三元里的民众用长矛、砍刀在岸边向英军发起进攻,因为火药的失灵,加上英军并没有趁手的近战武器导致英军根本无力反击群众的攻击,形势的逆转让一直以来只打胜仗的英军手足无措。
卧乌古一看形式不妙,立刻带领手下突围。但是由于群众武装力量太多,他们在突围的时候把一整个连的英属印度陆军落在沼泽地里。
英军的主力跑了,仅剩一个排的英属印度陆军根本无法阻挡三元里群众武装的进攻。正当三元里的人民打算将这些英军赶尽杀绝时,英军的后续增援终于赶到。
原来英军主力在撤回时发现少了一个连的军队,随即整理装备,出动两个连的海军,携带防御的火枪前来接应,最终发现了被民众团团围住的英属印度陆军,经过一番激战,最终将印度军救了回来。这场战争是我国人民武装力量击败殖民者的首次成功,被后世称为牛栏岗之战大捷。
同时经过这次战斗,在民众的心里埋下了反抗的种子。1841年5月29日,三元里民众召集10万余人,成立“平英团”,正式打响了民众抗击殖民者的号角。
同年5月31日,“平英团”包围了英军后方据点,打算向英军发动总攻。“平英团”将英军据点团团围住,切断英军的后方粮食和水源的供应,打算活活饿死英军。
此时的英军本来就后续补给不足,再加上民众武装的保卫,彻底陷入了被动的局面。而此时的民众武装在外越来越多,各地方的民众武装纷纷赶来支援,此时的英军可谓是穷途末路。
英军向总部汇报情况后,英军总司令表示,如果不及时让群众撤兵,英军就要撕毁条约,派军队屠杀广州城。
广州知府余保纯知道这件事情后,急忙出面安抚群众情绪,同时派出武装对地方反抗力量进行镇压。
就这样,“抗英团”最终在余保纯和英军的双面压力下解散,也正因为此事,余保纯背上了卖国贼的罪名。
三元里抗英是否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三元里抗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觉醒,这固然是一件好事,在外来殖民者对民众实施压迫和剥削时奋起反抗也是正确的选择。
但是“三元里抗英”缺乏正确的领导精神和最终目标,失败是必然的。
而广州知府余保纯也并不能说他就是一个卖国贼,因为在条约已经签订的情况下,再与英军起不必要的冲突,只会让战局越来越复杂,所以从某种方面来讲,余保纯的做法也算是间接保护了广州城池的安全。
参考资料:
朱汉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人民出版社,2009-6.21.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广州青年报[引用日期2021-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