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军事史上最杰出的将领之一,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世称为“兵仙”、“神帅”。
他被刘邦赞之为: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更被萧何称之为“国士无双”。就连司马迁都说他: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
可以说,楚汉之争,刘邦最后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他的作用非常之大。而这个决定楚汉命运的军事人物正是淮阴侯韩信。
但就是这么一个智力超群的军事家,最后却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催下场。这究竟是何原由呢?
古往今来的很多学者认为,韩信的结局与他自身的性格不无关联。那么,是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他惨遭身死的悲惨结局呢?
首先,韩信善于谋兵,但不善于谋己。《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
在刘邦和项羽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攻下齐国的韩信却按兵不动,并写信要求刘邦就地封他为代理齐王。刘邦看信后非常生气,骂道: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张良和陈平劝谏刘邦:“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虽然刘邦在张良和陈平的劝谏下,忍住心中的怒火,封韩信为真齐王。但韩信的倚功卖功,却在刘邦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
其次,韩信性格犹豫不决。在他实力最强大的时候,武涉曾劝他联楚反汉,三分天下,自立为王。韩信以刘邦授予他上将军的印信,给予他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他穿,把好食物让给他吃,对他言听计用为由,不愿反叛。
后来手下谋士蒯通又以相人之术,对韩信说道: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以此劝说韩信自立为王。并晓以利害曰: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原足下孰虑之。”
而韩信记念刘邦的恩惠,不忍出尔反尔,恩将仇报。韩信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正是这种犹豫不决的性格,使得韩信一直受制于刘邦。然而心有不甘的韩信,最终还是伙同陈豨起兵谋反。
陈豨被任命为巨鹿郡守,向韩信辞行时。韩信以自己为内应,劝说陈豨起兵反叛。陈豨深知韩信一向有雄才大略,故而对韩信深信不疑。
汉十年,陈豨果然反叛。高祖亲自率领兵马前往征讨,韩信以生病为由,没有随从。他暗中派人与陈豨联系,准备里应外合。不料韩信所谋被人上书告变,吕后和萧何用计将韩信杀死于长乐钟室。韩信死时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在这一点上,韩信和他的老相识项羽颇为相像。一个在鸿门宴上放过了劲敌刘邦,一个在天下大势面前放失了绝好机会。不得不说,正是他们这种犹豫不决的性格缺点,促成了他们命运的悲剧,最终都败给了刘邦。这也印证了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最后,韩信居功自傲,不善藏锋。韩信被封淮阴侯后,常称病不上朝。有次韩信去樊哙府上拜访,樊哙跪拜送迎,并自称臣子。樊哙说:“大王竟肯光临寒舍,小将我不胜感激。”韩信听了非常高兴,笑着说:“我这辈子就和樊将军你这样的人交往!”
高祖曾经和韩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高祖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不加犹豫地说:“陛下最多能统率十万兵马。”高祖又问:“那么你呢?”韩信回答说:“我自然是多多益善。”
司马迁在评判韩信时说道: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正是韩信这种恃功而骄、不善藏锋的作为,以及他犹豫不决的性格,使得他错过了自王天下的良机,同时也自绝于汉室天下。
作者:师若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