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长平之战背后的秘密!
长平之战算是战国时期比较著名的一次战争了,不仅仅是持续时间之长,更在于双方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多和战争双方损伤之大。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周赧王五十三年至五十五年,主战场在赵国的长平,也是因此得名。此次战争算是秦国兼并称霸战争中的重要战略步骤。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长平之战的前前后后。
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上党郡与韩国失去联系。郡守冯亭不愿听从韩王的命令,先将上党郡进献给秦王。他又派遣使者去往赵国,表明愿意将上党郡的城池献给赵国。赵王认为这是大利,便欣然同意。赵国此举引起了秦国的不满,秦王决定出兵伐赵。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冯亭其实是使用了反间计,借用上党郡挑起秦国与赵国之间的矛盾,将祸水东引,希望借此机会韩国可以逃过一劫。事实证明,他的目的其实完成得差强人意。此后秦国虽然出兵赵国并且双方武力相持了很久,但最终还是有结束的那天。韩国还是灭亡在了赵国前面。
长平之战的结果我们都很清楚,赵国大败,将领赵括和四十多万赵国士兵全部被坑杀。但其实这是一个很令人意外的结局,因为当时虽然秦国派出的将领是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可赵国派出的也并不是凡夫俗子,也同样是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公元前260年,秦军攻取上党之后,继而攻打长平,赵王令老将廉颇迎战。之后的几次对战中,赵军均失利,两个重要据点被秦军占领,还不断有军官被俘虏,赵王也因此对廉颇心生不满。此后廉颇倚仗地险不再贸然出战,选择闭关力守。
但当时的赵王受到奸臣蛊惑,认为廉颇此举是消极怠战,于是下令撤下了廉颇,换上了名将赵奢之后赵括。赵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纸上谈兵嘛。他的父亲在去世前曾经多次强调绝不可让他的儿子挂帅替赵国出战,知子莫若父嘛。而赵括的母亲也赶忙上奏赵王不可让赵括为将,但赵王自以为眼光不错,加上赵括盲目自大,对秦军不屑一顾,最终还是没能改变结果。后来的结果果然生生打了赵王的脸,赵括这个缺乏实践经验的书呆子率领四十多万赵军前去赴死。赵括自以为自己用兵如神,一上阵就下令改变廉颇政策,出城门迎战,这正中白起下怀。赵国四十多万士兵全部战死,而秦国伤亡才刚过半。此后赵国可以说是元气大伤,再也没有与秦国抗衡的能力。此后的秦国放眼天下几无敌手,于是乎,六国很快相继覆灭,秦统一了六国。
那么白起在战争中为什么要将四十多万赵军全部坑杀呢?要知道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古代人口占了战斗力的很大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因素了,那么为什么不是将他们转化为自己的阵营呢?大概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赵国降卒有四十多万,这些兵力如果全部收入账下,就连吃饭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知道当时就算最强大的秦国也不能保证让老百姓都吃上饱饭。这一下子多了四十多万子民,根本扛不住。
第二,可能白起也想过纳降,但是怕他们假意投降,随后造反,那就不好收拾了,这么一大拨人,白起能战胜他们一次,不见得能战胜他们第二次。再加上,赵括已经死了,赵王肯定已经醒悟,下一次廉颇再领兵出战那又是个不小的挑战。
第三,当时的秦国兵力充足,根本不屑于接纳这些叛军。杀了他们可以绝后患,留下他们可能对战斗力没有多大的提升,但是却是对粮食的消耗大量增加。要知道,当赵国战败后,其他五国兵力全都加起来也敌不过秦国,何必再纳降这几十万张嘴,给自己增添一个不确定因素呢?
或许大家心中都会生出这样一个疑惑:当时的秦国实力已经很强大了,为什么其他六国在赵国被进攻时都没有伸出援手呢?过秦论中有这样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六国的灭亡既是天下大势又是他们自作自受的结果,秦国也同样。六国当时虽然是对秦国非常惧怕,但他们没有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而是闭关自守,各自为营,最后让秦国各个击破,都灭亡了。
长平之战之时赵国虽然有对抗秦国的能力,但是要说战胜秦国,那还是谈不上的。当时的赵国刚遭受了连年的天灾,国力本就受到削弱,再加上秦军大兵压境,双方相持不下。打仗就是打钱,当时的赵国显然顶不住,秦国的实力不用多说。所以当时赵王撤下廉颇其实也有他合理的一面。廉颇偏于防守,连年坚守不出对国力的消耗更是巨大,赵王犯了急躁,想尽快解决战斗,也好保存一些国力,不然长期下去自己的国力肯定不能跟秦国抗衡。于是他撤下偏向防守的廉颇,冒着大风险改用新人赵括。
不过总的来说长平之战加速了赵国灭亡的进程,也对其他五国造成了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加快了秦国统一的进程,秦统一对于结束连年征战,老百姓过上和平的生活还是有很大作用的。这也充分说明了,利益是把双刃剑,有时候适度的牺牲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