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吴起,卫国(战国时期沦为魏国的附庸)曹氏(今山东省曹县北)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三八一年,是战国前期的著名军事家。
吴起的生活年代,正值春秋之末与战国之初。这是个兼併剧烈,战争频繁的动乱时代。各诸侯国依据自身的利害关系,经常互相攻伐,战争连续不断,其规模也愈来愈大,而且,为适应战争的发展和需要,兵制、武器和战争方式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革。因此,“战国”就成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名称了。
在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各诸侯国为使自己不被吞食而又有所扩张,为适应新的战争形势的需要,都比较重视有才能的人。所以,这一时期诸子非常活跃,百家兴起,游说之风颇为盛行。吴起为人爱名不爱利,志在显赫。传说他在青年时期曾经向他的母亲发过誓,说是“得不到功名,决不回家。”后来,吴起果然离卫去鲁,拜曾参门下做学生,勤于学业,不久就有了一些名气,并娶齐国大夫田居之女为妻。但由于母死不归,被认为是品行不端,遂为曾参所逐。从至,吴起弃文学武,发愤攻读兵法,研究当代和历史上的军事规律,取得了较深的造诣。后由鲁相国公仪休推荐,吴起被鲁穆公拜为大夫。
公元前四一二年,齐国进攻鲁国。齐国地处东方,占有山东大部地区和河北的一小部分地方。这一地区膏壤千里,兼有鱼盐之利,是当时的大国。鲁国比较小,三面受齐国的包围,国力也较薄弱。当时的势态,对鲁国是十分不利的。鲁穆公为抗击齐国的进攻,很需要选拔出得力的将领。
吴起的军事才能,鲁穆公是有所了解的,但由于吴起娶齐国田氏女为妻,担心他不肯忠实于鲁国,因而在是不是选他为将,是不是把兵权交给他这个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问题上,顾虑重重,迟疑不决。吴起得知鲁穆公有疑于自己,他为了达到求将显名的目的,遂杀其妻,以表明与齐国决绝之志(历史上还有一传说,说是吴起的妻子刚巧这时因病故去,反对他的人就说他是为了求做将军而杀掉妻子的)。
鲁国的国君虽然不喜吴起的为人,但由于情势紧迫,终于不得不选派吴起为将,命他统帅全军,抵御齐军。吴起治军很有办法,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军士皆能效死从命。在作战指导上,他具有杰出的指挥才能。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齐军将士,骄其志,懈其备,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放松警惕的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无所措手足,一触即溃,伤亡过半,残部逃回本国,而鲁军则大获全胜。
吴起破齐,显露了他的出色的军事才能,解除了齐国对鲁国的威胁。但是,不久由于齐国的离间,加之鲁穆公原来就不喜吴起的为人,遂向吴起婉言辞谢,解除了他的兵权。因为已失去鲁国的信任,又素知魏文侯颇有贤名,知人善任,吴起遂离鲁去魏。魏文侯对吴起不甚了解,因而问之于李悝。李悝说:“吴起是个贪慕荣名之人,然而精通兵法,就是过去的司马穰苴也不一定能超过他,”于是,魏文侯拜吴起为将军。并于公元前四?九、四?八年(即魏文侯十六、十七年),曾两度率师伐秦,大败秦军,夺回被秦国侵占的西河(今山西与陕西交界的自北而南的黄河以西的一带地方)地区。
由于吴起善于用兵,而且自奉刻苦,待人公平,深得军心,魏文侯任他为西河守,以抵御西方的强秦和北方的赵国,据史书记载,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魏文侯死后,吴起仍然镇守西河。他与相国田文共同辅佐魏武侯发展魏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他坚持“内修文德,外治武备”的政治主张,经常向魏武侯提出富国强兵的建议。有一次魏武侯西巡,与吴起同舟顺西河而下。魏武侯看到周围的山川景象,情不自禁地说:“山河如此壮美,这是魏国所以能够巩固的根本所在啊!”吴起听后却以为不然,说:“国家的安危在于德行,而不在于山河的险要。
在历史上,南方的有苗氏(舜时居于南方的一个部族),左有洞庭,右有鄱阳,虽然据有险要,因不修德,失去民心,而亡于禹夏朝,地处黄河、济水之间,华山、泰山拱卫左右,山川不为不险,然而,由于夏桀无道,终为商汤所灭。殷纣,占据中原,四周险峻,但由于他为君不仁,怙恶不悛,最后为周武王姬发所杀。由此可见,国家安危在德而不在险。假如大王你不修德政,那么,在你同一船上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你的敌人啊!”魏武侯听了吴起的见解,深为赞赏,对他也更加敬重了。
若干年后,田文病故,公叔接替了相国的职务。公叔自恃是魏侯女婿,而才能又不及田文和吴起,唯恐吴起轻视自己,心怀妒意,常在魏武侯面前进谗,说:“吴起才干出众且喜功名,魏国太小且又与强秦相邻,恐怕他自恃才高,没有久留事魏之心,我们不能不早加防范。”起初,魏武侯尚不以为然,但时间一久,流言多了,就产生了戒心。这样,吴起就失去了魏武侯的信任,其言也不为所用,遂不得不离开魏国而就楚。
楚悼王对吴起的才能是素有所闻的,因而热情地接待了他,拜为相国,做自己的辅臣。吴起怀着戚戴之情,决心施展自己的抱负,辅佐楚悼王富国强兵。他认为,要富国强兵,必须严明法令,修明政治,整顿财政,做到令出必行,赏罚必信。
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雷厉风行地实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第一,编定官员的等级和人数,订出惩罚贪污和奖赏有功人员的章程,坚决淘汰无关紧要的冗员。第二,实行按功论俸,坚决缩减和裁掉无功的疏远的公族贵戚的供养俸禄。第三,厚待战斗之士,增加军士及其家属的物质待遇。第四,主张“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注重军士的选拔,加强军事训练和战争物资的储备。第五,坚持循名核实,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予以重用,而对那些空口游说的投机之徒则避而远之。这些改革的实行,打击了享有无尚特权的贵族势力,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重用了一些有才干的人才,训练出一支战力较强的军队,使楚国很快地就成了国
富兵强之邦,在军事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南平百越(当时南方各部族的总称),北灭陈、蔡(周时封国,位于今河南省东南部及安徽省西北的一小部分地区),接着又战败西方的秦国,威震诸侯。
吴起运用自己的才能为楚国争得了威名,但却得罪了楚国旧时被废的公族贵戚,因而他们深恨吴起,常欲加害于他。公元前三八一年楚悼王病死,停尸宫中,仇恨吴起的公族贵戚,乘机作乱,围攻吴起。情势十分危急,吴起不得已而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伏在王尸之上,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射伤王尸是犯死罪的,然而吴起也未能幸免,仍为追逐者乱箭射杀,王尸亦中数箭。
吴起虽系暴卒,为人也其说不一,但他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却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他在治军、指导战争诸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著有《吴起兵法》,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共有四十八篇,大部已经失传,现在保存下来的有《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六篇。
在这些篇章里,记叙了吴起的政治观点和军事观点。在政治上,吴起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一方面,他认为必须在国家、军队的内部实现统一和协调,才能对外用兵。他把争取民心作为战胜敌人的重要条件,把搞好国内的政治和经济作为取得胜利的基础。所以,他无论在魏还是在楚,都把很大的注意力放在国内的政治、经济改革上面,搞好内部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他认为要使自己的国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因此,他主张把民众中勇敢强壮的人,乐于拼死向前的忠勇之人,善于超远、轻捷善走的人,愿意献功于上的人,组织成精锐的军队,以适应同国内外敌人作战的需要。
在治军方面,吴起主张军队要“以治为胜”,要严格执行命令,做到“三军服威”,“士卒用命”。他要求将帅要爱护士卒,与士卒同安危。他特别强调军队的教育训练,要做到“教戒为先”,使士卒熟悉并能掌握阵法的变化和各种武器的使用,把提高作战能力作为使用军队的先决条件。他曾经明确说过:“所谓治理好军队,就是驻扎时有秩序,行动时整齐威武,进攻时敌人不能阻挡,后撤时能够甩掉敌人,前进或退却时井然有序,左右移动时听指挥,虽被隔绝但阵势不乱,虽被冲散但能恢复行列,团结一致,上下一心。用这样的军队投入战斗,是任何敌人也挡不住的。所以,务必严格治理好军队,才能打胜仗。”
在战术思想上,吴起承继了孙武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认为指导战争必须针对敌情、天时、地理等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审时度势,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法,以达到“不劳而功举”。他还强调指导战争一定要注意捕促有利战机,力求攻击敌人的要害之处。他在长期战争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击之勿疑”、“急击勿疑”,以及“避之勿疑”的多种情况,主张有胜利把握时就坚决进攻,估计难以取胜时就要退走,做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他指出,如敌人远来刚到立足未稳,正在就食未及防备,正在涉渡或慌乱奔走,处于险要狭长地带,天时不顺、地形不利,疲劳过度、军心涣散,主将离军或上下不和,等等,都是敌军的弱点,对自己来说则是有利的战机,就应当坚决果断地发起进攻。同时他也指出,如果遇到敌人兵力多、素质好、装备精良、士气旺盛、主将知兵善战、获有邻国帮助或大国支援等情况,而自己又不如对方,就要避免作战,待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的战争态势之后,再去寻求战机。吴起的这些思想,具有很高的科学性,是十分可贵的。
吴起的军事理论十分丰富。他所留下的《吴子》一书,同《孙子兵法》一样,丰富了我国古代的军事理论,是我国军事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它不仅对当时的战争实践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也一直为后世人所重视,成为历代军事活动家的必读之著,在我国军事思想史上有着较大的影响,就是今天也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