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估计很多人都看过,这里面李鸿章与翁同龢之间的政治角逐是一大看点。他们一个是主和派,一个是主战派,而具体反映在政务上,就是财政拨款上。
翁同龢其实论资历、功业都不如李鸿章,本来也不在一个量级上。可翁同龢凭着两朝帝师的身份,在光绪帝亲政以后,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不仅在军机处行走,而且还是担任户部尚书。而这个户部尚书确实让李鸿章吃了不少的苦头。不过,翁同龢在户部尚书任上,也干出过不少的政绩。
了解清史的读者大概都知道,清代中央机构实行的是满汉双轨制,按例户部有满、汉两位尚书,而且掌印管事的一般都是满尚书,汉尚书不过是充充门面而已。可也有一些情况除外,汉尚书如果资历深且担任军机大臣,其地位就排在满尚书之前。翁同龢的情况大致如此。
翁同龢是在光绪十一年(1885)秋出任户部尚书的,在他之前户部尚书是协办大学士阎敬铭,因为这一年左宗棠去世,阎敬铭补了左的东阁大学士一职,不能再兼任户部尚书,于是翁同龢从工部尚书调任户部,一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被逐为止,翁同龢共担任了13年的户部尚书。
翁同龢担任户部尚书后,当时的满尚书是福锟,福锟出身宗室,一来资历不如翁同龢,二来他的才能不济,也不是个爱出头的人。因此,户部的事务由翁同龢实际主持。
翁同龢此前担任的是工部尚书,但同为六部,工部的事务较简,职事清闲,而户部则不同,它是国家财政的中枢,钱粮出入之所,事务繁杂,责任重大。且因国家多事,支出浩繁,加上库藏空虚,财政严重拮据。
可以说,翁同龢出任户部尚书也算是临危受命,这个官确实不好当。再者,翁同龢虽然是状元出身,知识渊博,但理财确实非他所长。
早在光绪初年,翁同龢就担任过户部右侍郎,他那时就说:“曹事不能著力,自问亦不长于此,亦无此才力”。对于国家财政的具体实际,外省的收支开销,农、工、商、关税、盐、厘等知之甚少。
因此,让翁同龢担任户部尚书一职实在是勉为其难。他上任后,办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解决长期困扰中央与各省财政的西征军饷问题。
光绪四年(1878),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叛乱,收复新疆后,清政府为了巩固西北的防务,仍在甘肃、新疆一带驻扎了大约100多营、5万多人的军队。这些军队每年所需饷银约在1180万两左右,军需之外,还有所谓的“善后经费”,每年动辄数十万两。
以西征军的耗费来看,每年要花费国家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这对清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西征军的军饷主要来自各省关,即通常所说的“协饷”。自咸丰以后,国家财政早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为了拨付西征军饷,各省关搜刮库储,或向商借,剜肉补疮,设法筹解,尽管如此,仍是缓不济急,无法满足西征军的急需。
据不完全统计,到光绪十一年(1885)年底,西征军各营借款,连同息银以及户部为之垫拨的853万两,总数超过2000万两。历任户部尚书因库款空虚,无不为此焦虑不安。
翁同龢上任后,与福锟等人联衔,代表户部向慈禧太后进呈了一道有关西征军饷不敷、务求节省的奏疏,提出停止葬银、红事赏银、军官廉俸、兵丁役食适当减折、一切支款须减平等压缩西征军开支的措施。
这些措施虽经过批准,但节省之款十分有限,根本解决不了西征军军饷和西征军的亏空。相反,光绪十二年户部为西征军各营垫拨的协银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比前一年多增加了30万两。
光绪十三年三月,翁同龢与其他户部堂官联衔,再次向慈禧太后递交了一道长达万余字的《统筹新疆全局疏》,提出裁军、节饷、大兴屯政、统一事权等四项解决西征军军饷的办法。
慈禧将此奏折发交军机处以及陕甘总督、新疆巡抚等人人复议,一致认为事属可行。根据他们的复奏意见,翁同龢代表户部,会同吏、兵、工三部堂官,会商制定了有关裁兵、屯政的具体细节和措施。
光绪十五年,经裁减后,西征军只剩下1万多人,是年屯田共收获粮食3000多万斤,不仅实现了驻军粮食自给,而且还有剩余。既减轻了各省和户部的财政负担,又开发了新疆,对推动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翁同龢虽然自认为不适合管理户部,但从他担任户部尚书的十余年时间来看,基本上还是可以胜任的。至于不给北洋海军拨款,也是因为当时既要修颐和园,又要给慈禧过生日,户部也实在是挤不出多余的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