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后期,诸葛亮执掌蜀国时,论国力蜀国是不可能打得过魏国的。
北伐时机只在刘备刚进位汉中王时,此时蜀汉国力最为强盛,其势力范围完全符合诸葛亮《隆中对》里的设想,刘备从汉中出兵,大将关羽从荆州出兵,两路大军同时北伐,此时最有希望干掉曹魏、光复汉室。
可惜后面关公大意失荆州,紧接着刘备意气用事,举全国之力伐吴,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损兵折将,使得蜀汉国力大损。
刘备一生经历过无数次挫折,打过数不清的败仗,但这一次的惨败将其彻底击垮。躲过东吴重重追兵,狼狈逃回白帝城后的刘备一病不起,将诸葛亮从成都召来,交代托孤后事便含恨而终。
此时的蜀汉国力瞬间变成三国中最弱的,南方蛮族叛乱四起,东边吴国乘胜追击,北边曹魏趁虚调集几路大军压境。
如此危急存亡的关头,诸葛亮一一化解,先是派使者前往江东议和,同时调兵遣将打退了曹魏大军,然后亲自率军平定南方叛乱。
此后蜀汉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恢复国力后再图北伐。
数年之后蜀汉开始兴师北伐,诸葛亮六出山,但都是无功而返。虽然三国演义里描述的是诸葛亮多次打胜仗,最后因为一些原因失败了。但根据正史的记录,不但结果上是无功而返,连北伐过程也远没有演义里那么顺利。
到这里,明眼人基本都看得出来: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
这一点估计诸葛亮自己心里也清楚。
东边的孙吴首鼠两端,指望它协助蜀汉北伐?不趁诸葛亮北伐时搞背后偷袭就算不错了。
而以蜀汉国力,绝对难以单独抗衡拥有中原十二州之地的曹魏。
那为什么希望如此渺茫,诸葛亮还要坚持不懈地北伐呢?
个人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天下初分,民心未定,很多平民百姓的潜意识里这天下还是汉家的江山,如不趁此时北伐,彰显蜀汉的正统与合法性,等时间久了,民心思定,魏国百姓认定自己是就曹魏子民,吴国百姓认定自己是就孙吴子民,到那时再北伐合法性将弱化许多,光复汉室的北伐战争则变成了“侵略战争”,难度会大大增加。
二、蜀汉自身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本来益州这块地盘是当地士族的,你刘备从荆州过来打着光复汉室的名义赶跑了人家老大刘璋,自己做益州之主,大家看你是皇叔,光复汉室的份上,也不好多说什么。如今不以光复汉室为目的进行北伐,恐怕原来的益州士族们就有意见了:啥?不兴复汉室了?那还白占着这块地盘?拿来吧你!
三、个人理想和信念。像诸葛亮这等人物,要是当初没出山的话,估计一辈子也不会掺合政治,更别提什么汉室不汉室了。可既然出山了,便会以主公的理想为己任,坚定不移。即便刘备不在了,即使希望渺茫,光复汉室的信念在诸葛亮心中也不会动摇。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圣贤和普通人之间的区别,换作常人,做任何一件事情看不到希望可能就会放弃了,就算看得到希望可能也会放弃,因为普通人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