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教科书中的鲁迅文章数量逐渐减少,岳飞《满江红》也被替换,众多民族英雄的形象逐渐模糊。与此同时,一些地摊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如冉闵,却逐渐成为新一代的英雄典范。这种历史教育的变迁值得深思。
鲁迅以其深邃思想及犀利言辞著称于世,然而在当前中小学课本中,他的作品呈现减少趋势。有人认为他的文章过于艰深,学生理解困难;也有人主张随着时代发展,应当用新的视角解读历史和文学。教材变动亦是基于这一考虑,然这种“去鲁迅化”的趋势是否会导致丢失珍贵的精神财富?实属疑问。
生于宋朝的岳飞和文天祥等历史英雄的定位,正面临微妙转变。他们的“爱国”理念和诗词佳句,曾激发无数中国人的热血情怀。然而今人对古战的评价,往往相对淡化,认为其仅是文明间的冲突,缺乏绝对的对错。因此,岳飞、文天祥的“忠诚”,可能仅限于对所属政权的忠诚,而非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忠诚。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争议。
余桂元作为全国高中历史大纲总编,做出惊人举措:删除岳飞、文天祥的“民族英雄”称号。他在评估古代战争时,强调其并非简单的正义与邪恶之争,而是文明间的冲突。站在现代视角,我们或许可将岳飞、文天祥视为英雄,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他们可能只是亡国之臣。这一观点无疑对传统英雄观念构成挑战,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何谓民族英雄以及如何评判历史人物。
岳飞《满江红》的替换,同样反映了这一变化。原词充满爱国热情,而新词则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社会变革的期待。
与传统英雄形象的弱化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一些地摊文学和网络文化中的角色,开始被塑造为新的“英雄”。冉闵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地摊文学中,他被描绘为颁布“杀胡令”、领导汉族人民抵抗外敌入侵的英豪。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冉闵相较而言更为复杂,其“杀胡令”究竟是出于护卫汉族利益,还是仅仅维护个人统治地位?这个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
有人支持冉闵的铁血政策虽苛酷,但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具有一定合理性;另有人则认为,冉闵的杀伐更多源于政治考量,而非真正的民族大义。民国时期的史学大家吕思勉将冉闵比作项羽,赞誉其屡次取得胜利。然而项羽的评价颇为两极,尽管他勇猛善战,却也曾实施过屠城坑杀的暴行。
将冉闵与项羽相比,其含义既有赞誉又含批评。尽管冉闵所创建之冉魏政权仅存短短三载便被前燕攻破,他本人亦遭敌军俘获并处死,究其原因,可能是因其治国能力欠佳,过分依赖暴力手段,或者缺乏前瞻性的战略视野。无论如何,这一失败告诫我们,历史并非单纯的个人独尊现象,而是需要社会变革的复杂过程。
冉闵的“英雄”形象,主要源于地摊文学及网络传播,反映出人们对强烈民族主义的期待,但同样存在过度解读与夸张之嫌。我们不应被这类单一视角的宣传所迷惑,应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审视历史,揭示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评判历史人物绝非易事,不能仅凭“好坏”二字概括。我们需将他们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抉择及其局限性。如岳飞、鲁迅等,皆为对中华民族作出重大贡献之人。岳飞抵抗金国,保住南宋半壁河山;鲁迅的文章,激发了众多国人的民族意识。他们的贡献不可磨灭,然而他们并非毫无瑕疪。
岳飞的“直捣黄龙”策略,或许略显理想化;鲁迅的批判,有时也显得过于犀利。我们应对他们的功过得失进行客观评估,避免盲目崇拜或全然否定。对于冉闵这样具有争议性的人物,我们更需审慎处理,他的“杀胡令”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族侵略,却导致大量屠杀。我们不能轻率地将其奉为神圣,也不能对他全然否定。只有深入研究历史,掌握实情,方可给出公平合理的评价。至于“民族英雄”的定义,也应随时代变迁而有所调整。
过去,我们可能更看重军事成就,如今,我们更应重视对国家和民族的全面贡献。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不仅需具备勇气、能力,还需拥有智慧、远见以及高尚的品德和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