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里的战争中,面对外敌时,罕有取得胜利的战争。然而却有场特殊的战役,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命运——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虽然规模较小,但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却不可估量。
这场取得胜利的战争,为什么没有得到广泛的宣扬呢?接下来就一起探究一下中法战争的始末以及带来的影响。
01中法战争始末
1.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12月,法军向清军发动袭击,标志着中法战争的开始。
2.1884年,日本趁机联合朝鲜亲日派(开化党)发动
甲申政变
,最后被清军击败。日本的图谋虽然失败了,但利用清政府外交上的软弱,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并牟取了在朝鲜的部分利益。
3.1885年2月,法军攻克越南凉山,又一度侵占了广西镇南关。老将冯子材率领清军经过殊死搏斗,终于击退法军。重伤法军统帅尼格里,清军取得了
镇南关大捷
。这也成为了中法战争的转折点,直接导致了法国茹费里内阁的倒台。
4.1885年,法国海军入侵中国东南沿海。由于清政府的怯战思想,致使陆海两军初期皆遭惨败。好在刘铭传等将领率领清军取得了
台湾保卫战
的胜利,粉碎了法国侵略中国的图谋。
5.1885年6月9日,中法两国在天津签订
《中法新约》
。法国虽然战败了,却通过外交手段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此后的几年里,法国通过外交手段进一步牟取了更多的利益。
6.法国伤亡2100余人,清军伤亡10000余人。
虽然清军伤亡人数远胜法军,但却是一场难得的大捷
。当时的法国号称世界第二,国力十分强盛。而清朝在鸦片战争以来的四十余年里,却是屡战屡败,伤亡十分惨重。例如鸦片战争,中国伤亡22790人,英国却只伤亡523人。
如今的清军能取得如此大捷,实属不易
。
02中法战争结果
1.抗法名将冯子材、刘铭传等人备受冷落,
主战派领袖左宗棠抱憾而终,清朝中枢自此后再无抗战的脊梁
。
2.抗击法军主力之一的黑旗军领袖刘永福,在战争结束后,多次被降职冷落。1885年10月,清政府将黑旗军裁减大半,只留下1200人。之后黑旗军又被历年裁减,最后只剩300余人。
3.弃战而逃的将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获得了升职奖励。
4.抗击法军的清军士兵没有受到嘉奖,反而被裁减欺压。由此可见,清朝的腐朽落后、赏罚不均可见一斑。
03深远影响
1.清政府赏罚不均的措施,极大地打击了人民和将士抵御外侮的斗志与自信心。
清政府的种种措施,瓦解了人民和将士抵御外侮的意志和决心。使得将士失去了战斗的意义,和作为军人保家卫国的意义,再也没有保家卫国的热血了。将士训练时,失去了积极性;
面对敌人时,只知道逃跑保命。失去了战争斗志的将士,自然就没有什么战斗力可言。此后的清军,在面对敌人时的战斗力极其孱弱,也就不足为奇了。
2.极大地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
。透过中法战争,日本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日本知道自己在未来的日清战争中即便战败了,也不用承担任何失败的风险,还能通过外交手段牟取到巨大的利益。
不用承担任何失败的成本就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这种事情谁不愿意做呢
?
3.西方列强看到了清政府软弱无能的弊端,加紧了对清朝的侵略
。果不其然在甲午战争后,各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最终清政府成为了洋人的朝廷,使得中国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清朝中枢失去了抗战的脊梁
。前几次大战,清政府虽然以惨败告终,但清朝中枢也在积极地组织清军抵抗洋人。可此后的清军将领,基本上失去了斗志,只顾投降和逃跑,又怎么可能取得胜利呢。这种怯战的荼毒思想,一直影响到了民国时期。直到第五次中日战争后,中国军人抵御外侮的意志才重新觉醒。
04我的思考
看似规模较小的中法战争,却影响了中国日后的走向。
假如胜利的清军得到清政府的重视,那么历史的结果就会发生难以想象的改变。此后的甲午战争,清朝也不会遭受巨大的惨败,进而间接地导致了清朝彻底的衰亡了。
人民才是抗击外敌的根本力量
。
军魂对于一个国家、民族而言至关重要。
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民心,将士失去了抵御外侮的斗志和意义,即便国力强盛,武器先进,也是不堪一击的。
因此要重视对于军人的培养,不得侵犯军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虽然先烈们早已逝去,但他们那种不怕牺牲、勇于战斗、不顾一切地抵御外侮的精神,值得人民的尊重和敬仰。愿先烈们在天堂安好,看到如今的盛世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