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叛变投降的人总是会被认为是墙头草,会落下一个不好的名声,原因可能是很多投降派只是图求荣华富贵。用投降来换取更好的生活,不过,即便如此落下个不忠的名声,也还是有很多人,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不在意自己的名声然而,在三国历史上却有这样一个人他虽然是投降派。却受到各方的礼遇,被奉为上宾,此人就是三国最牛谋士黄权!
三国“四黄”分别是忠、黄盖、黄祖、黄权。而在这四位之中只有黄权的知名度最低,此人虽然没有进入到蜀汉二十八臣的行列,却也不是等闲之辈。而他与徐庶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尽心辅佐刘备,又都由于不同的原因进入了曹营。那么黄权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
黄权,字横公,是如今四川阆中人,在他年轻时候,他曾经担任郡吏一职,后来被刘璋看中,任命为主薄。在公元211年,横公向刘璋谏言道“万万不可让刘备入蜀。”而这原本就是忠言,但是听完黄权的谏言后,刘璋非但不采纳其谏言,反而让法正等人去迎接刘备,这才有后来的事情发生。只能是将大好的河山拱手相让。
刘璋当时听完黄权的劝谏之后,与横公心生芥蒂,将其外放至广汉。但是,当刘备攻打刘璋时,黄横公作为刘璋的军师为其谋战略以此来抵抗刘备的攻击。在广汉依城坚守,直到刘璋投降之后,他才奉命投降刘备。而等到益州安定时,黄横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刘备亲自前往他的府邸请他,经过刘备的劝说,他才终于开始辅佐刘备。
汉中争夺战开始后,面对曹操的强大压力,黄权向刘备建议:“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黄权清醒地意识到汉中对于刘备的重要性。在黄权的积极建议下,刘备任命黄权为护军,迎战张鲁。黄权随势击败了杜濩、朴胡,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刘备自立汉中王时,黄权被提升为治中从事一职,这也是刘备对黄权在汉中之战中的优异表现的一种奖励。
单单仅从汉中之战中黄权的表现来看,其能力和作用都是不容置疑的。只不过后人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法正、黄忠的身上,反而忽略了黄权的存在,刘备要伐吴的时候,公开向刘备表达不同意见的却仅有寥寥几人。黄权便是其中的一个。但是此时的刘备已经是铁了心进攻东吴,没有采纳黄权的意见。这场战争的结果相比大家都知道,刘备败退永安。
而黄权却因为“在江北,道绝,不得还,八月,率其众来降”。对于黄权的投降,刘备曾经由衷地说出这样一句话:“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说明了黄权在刘备心中的分量,对于黄权的投降,曹丕也是显得非常高兴。赐权金帛、车马、衣裘、帷帐、妻妾,下及偏裨皆有差。拜权为侍中镇南将军,封列侯,即日召使骖乘,奉若上宾。
黄权降曹以后,由于自己的突出能力,不断得到曹魏政权的重用。先是担任侍中、镇南将军、育阳侯,后来领益州刺史。在景初三年,黄权又升至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黄权没有因为自己的降将身份而受到排斥。在刘备去世的消息穿到曹魏后,魏臣纷纷向文帝道贺,惟独黄权没有任何表示。曹丕知道黄权的心意,只是同黄权开了一个玩笑,也丝毫没有怪罪的意思。可见黄权之为人!对于黄权这样一个背主之臣,历史对他的评价多数是抱着一种称赞的态度。三国时人对他的评价很高。你又是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