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慈禧太后宛如一颗璀璨却又充满争议的流星。从古人普遍的寿命角度而言,慈禧享年七十四岁,不可谓不长。然而,她的死亡原因却犹如一团迷雾,长久以来在史学界引发了无尽的猜测与争论,至今仍无确凿无疑的直接证据。
传统史料所记载的慈禧死因是痢疾。在一次生日宴后,身患风寒的慈禧食用了奶酪,随后便染上了痢疾。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痢疾这一病症对于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来说极为凶险。况且慈禧长期以来生活极度奢侈,掌权之后每餐都有百道菜肴。这种奢华的饮食习惯不仅给清朝本就紧张的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更严重的是对她自身的肠胃造成了巨大压力。长期以来,她经常饱受腹泻和呕吐的折磨,肠胃早已脆弱不堪。因此,在染上痢疾后,病情日益严重,最终不治身亡。不少后世学者依据这一系列情况推测,慈禧当时可能还患有肠癌等其他疾病,因为长期的肠道问题很可能是身体内部更严重病变的外在表现。
然而,在清朝覆灭多年之后,一个惊人的说法打破了原有的认知。李莲英的表姐,这位曾经在慈禧宫中近身伺候的侍女,道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真相:慈禧并非死于疾病,而是死于中毒。据她所言,在慈禧弥留之际,太医为其把脉时已经发现了中毒且毒发的迹象。但在当时的宫廷环境下,太医们为了保全自己和宫女们的性命,选择了隐瞒这一情况。
这一 “中毒说” 在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有不少人对其表示认同。从逻辑上分析,慈禧长期的肠道疾病很有可能是慢性中毒的症状。如果毒药是以每天极低的剂量投入到她的食物中,在当时的检测手段下,的确很难被发现。而且,由于慈禧年事已高,偶尔出现腹泻等情况时,周围的人很容易将其归结为年龄大而导致的身体机能衰退。再加上在她与光绪帝都生命垂危之际,太后神色宁静祥和,意识清醒,还能安排溥仪为下一任皇帝,指定载沣为摄政王,这一系列行为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她可能是中毒的迹象。毕竟,在当时的场景下,人们更多地关注权力的交接,而忽略了慈禧病情背后可能隐藏的真相。
即便 “中毒说” 听起来合情合理,但遗憾的是,目前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资料可以作为确凿的证据。这一说法更多的是后人依据逻辑层面进行的理解和推测。无论慈禧是因痢疾还是中毒而死,她的离去对于风雨飘摇的清朝来说,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她的统治下,清朝已经危机四伏,诸如东南互保等事件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的去世也让清朝避免了在她手中进一步走向更为惨烈的分崩离析。但无论如何,慈禧之死这一历史疑团,将继续吸引着史学家们去探寻、去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