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句俗话叫“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话乍看之下似乎有些荒谬,但是却的确是一句真理名言,它将古往今来官场的环境淋漓尽致的道了出来。
当官难,做清官就更难,尤其是在古代,做清官就意味着要被排挤、被孤立,更要忍受贫苦的生活,这对于许多官员来说都是难以忍受的。
于是乎,官员贪腐就成了官场常态,历朝历代贪官都有,尤其是到了王朝末年,往往就是官员贪腐最为凶残的时候。可以说,贪腐是我国历史上一直都在面对的问题。
建立在废墟上的大明
作为草根君王,朱元璋的幼年那只能用一个惨字来形容,看着父母饿死的朱元璋心底里恨绝了那些凶手、各级贪官污吏。
早在朱元璋幼年时,就已经对贪官埋下了深深的仇恨,得了天下、建立大明朝,朱元璋就更是对贪官污吏恨绝。
他在位时期,只要是被他发现贪腐的官员,哪怕你只贪了一两银子也好,那结局都是同样的死,朱元璋创造性的为贪官们开创了诸多刑罚。
朱元璋在世一天,贪官们就得提心吊胆一天,但是也有不怕死的人,公然与朱元璋叫板:“天下贪官,你杀得完么?”朱元璋也淡淡地回复了五个字,以表示自己的决心与信念。那么,究竟是哪个不怕死的敢这样跟朱元璋叫板呢?
公元1368年,大明朝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元末的乱世总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了,人们又可以重新开始安安静静地平静生活,饱经战火洗礼的中华大地,也可以有时间去治疗自身的创伤了。
尽管已经争取到了安定的内外条件,但却仍然有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出现在了众人眼前,民生凋敝,恶臭遍地,百姓还是在死亡的边缘线上挣扎着。
就连曾经的舞榭歌台。夜夜笙歌的扬州城,也成为了一座死城,足以见到明初时期百姓究竟是怎样挣扎着求生了。民生如此多艰,朱元璋更是需要消耗心血,恢复民力、与民休息。
对待百姓,他自然是倾囊薄赋,甚至直接免收税收,全力以赴让百姓尽快恢复生机。不过,对待官员,朱元璋却没有像对待百姓的那般仁慈。
幼年时的经历使得朱元璋明白,这一切都是元末的贪官污吏所留下来的烂摊子,要是自己手下的官员,也像元末的贪官们一样的话,那还了得!
元末天下大乱,就是因为百姓无以为生才会出现的,明白这个道理的朱元璋大力惩治贪腐。在他在位时期,可以说得上是明朝,乃至整个古代社会反腐最严厉的时期。
明初的贪官,下场是最为凄惨的。其实这么做倒也没错,在古代社会中,士农工商四大阶层,士族最为尊贵,农民却是最为辛劳的。一年四季,春耕夏耘才能换来秋收,秋收之后交完税后还能剩下多少口粮呢?
要是再有个贪官污吏,从中搜刮民脂民膏,那么老百姓不还是得是在死亡边缘挣扎。想到这里,朱元璋便放开了手脚,开始推行起大力反腐的相关政策法令。
朱元璋制裁贪官的手段
《大明律》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诞生的,不仅仅包括《大明律》,还有《大诰》这一部普及到民间百姓手中的法令文件。书中定下规制,民间百姓遭遇官员欺压者,头顶一部《大诰》即可上京城告状。
任何官员见到,都要帮助告状人来到京城,胆敢阻拦者一律诛杀。朱元璋巧妙地利用了,群众对贪官污吏的痛恨心理,将普通民众也纳入到这场反腐旋涡之中,在全国上下都兴起了一场反贪风暴。
一时之间,他弄得贪官们可以说是惶惶不可终日。就这还不算完,朱元璋为了在朝堂上能有人管着这群贪官污吏,创造性地开设了御史这么一个职位。
一般来说,朱元璋会可以挑选一些死脑筋、认死理的人,来充当监察御史,毕竟这种人根本就不理睬那些所谓的权贵,他们只认死理、只认公理。
在御史的印象中,忠于朱元璋才是一切,因此在弹劾官员时他们往往会非常激烈。如此一来,上到朝堂下到地方就都有了监察之人,一切都设计好了,就等着有不怕死的主动装上枪口,让朱元璋能杀一儆百。
朱皇帝深知,乱世必须用重典,在对待贪腐的问题上毫不示弱。不过,当时明初官员数量奇缺,常常会出现这么一个可笑的现象:堂下跪着的是犯官,堂上坐着的主审官员也是带着脚镣的贪官。
朱元璋不是不知道,只是苦于还没有选拔官吏的渠道而已。直到韩铎之死后,众大臣才明白了朱元璋并不是在作秀,而是真的想要将天下贪官尽数诛灭。
“将诛尽贪官”
洪武初年,韩铎任工部尚书,一直以来过着严厉生活的韩铎,都对自己的生活相当不满,感到发财无望的他,绞尽脑汁的想要挣一点灰色收入。
于是,韩铎便串通手下的下属,让他们倒卖木炭、克扣工匠口粮等等来赚取利润。尽管韩铎行事也算是小心谨慎,但是天底下哪有不透风的墙?
韩铎等人干下的丑行,没多久就被朱元璋知道了,正愁找不到“反面教材”的朱元璋,决定好好利用一波韩铎、杀一儆百,看看谁还敢造次。
韩铎事发后,他的下属为求自保出卖了他,很快在他的家中就被搜出韩铎贪腐得来的赃银。人证物证俱在,韩铎就是再怎么巧舌如簧也是插翅难飞。
面对如山铁证,韩铎在必死的局面下也选择了倒出苦水:“陛下,你何尝为我们想过呢?国家初创,民生为艰,国家现在能给的了你们什么?”
“自古以来,做官就是要发财!天下如此多贪官,陛下你当真以为你能尽数除灭么?”朱元璋一听,好家伙,这才是他的心里话吧,对此朱皇帝也反驳了一句霸气的话:
“朕将诛尽贪官!”这么一句话,虽然声音不大,但是却有着千斤重的分量,因为这句话代表了朱元璋的反贪决心。眼见如此,韩铎也无话可说,证据确凿他也没法分辨。
朱元璋也没有心慈手软,直接下令,韩铎夷灭三族。之后枭首示众,正是由于朱元璋的决心,才使得明初的官场风气焕然一新,才有了当时的洪武之治。
尽管朱元璋有些做法似乎并不可取,但是那份反腐倡廉的决心却不会过时,有其可取之意。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