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蒋介石受命组建了黄埔军校,以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培养军事人才,蒋介石也因此成为了黄埔军校的第一任校长。
蒋介石深知前来报考黄埔军校的学员中多有青年才俊,日后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所以极为重视,力求选拔出其中的佼佼者着重拉拢培养以为己用。而他也确实发现了不少人才,并以此为发家的本钱。这些人后来被称之为黄埔系,又被称之为“天子门生”,是为蒋介石的嫡系。
蒋介石在校长位上之时,经常找学生单独谈话,通过谈话对此人做一个大致的判断。如果他认为这个学生有培养的前途,就会努力栽培这个学生。反之,如果在谈话过程中表现不好,蒋介石就会认为没有培养的必要,一般就会放弃了。在国民党的军事将领中,不少都是在黄埔军校时被蒋介石注意到,并着重培养而成为了党国的“栋梁”的。
但当时有一人却着实让蒋介石看走了眼,进而弃之不用,不想他最后竟成了我军的高级将领,让蒋介石在战场上叫苦不迭,他就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徐向前元帅。
徐向前元帅,山西五台人,与山西军阀阎锡山同乡。初读私塾,后入阎锡山所办新式学堂。毕业当了一年的小学教员后,听闻黄埔军校招生就赶赴广州应考,最后被军校录取成为了黄埔一期的学员。
元帅为人显得木讷,少言寡语,其实是个很有内涵的人。既然入了校,自然也逃不过蒋介石的面试谈话,可两人一见面就发现不大对劲了。原来元帅是山西人,蒋介石则是浙江人,当时的国语又不普及,两人都是说的方言,交流很是不畅。对于蒋介石的话,元帅基本上听不懂,而蒋介石也不知道元帅回答的什么。再加上元帅作为学生,对校长蒋介石保持着敬畏的态度,在谈话过程中本就少言寡语的他更是显得沉默,这在蒋介石眼里很是唯唯诺诺,看起来不太灵光。因此在谈话结束后,蒋介石就对元帅下了定论,此人不堪大用。
但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元帅后来在革命生涯中给予他的一系列惨重教训,不知道蒋介石最后有没有后悔。但其实后悔也没什么用,因为元帅迟早会认清他的面目,也就根本不可能为他所用。
其实蒋介石的这种识人术很值得商榷,单凭第一印象就能断定一个人的能力?比如那个著名的饭桶将军,号称“西北王”的胡宗南,当初在黄埔时,为了引起蒋介石的注意,特意每天早起出操得以偶遇校长,而后被校长着力培养。而事实上此人能力如何呢?
虽然校长当时不待见徐向前元帅,但等到元帅让蒋介石难过时他又想起了这个学生,为此还留下了一段“佳话”,让世人不忘两人的“师生情谊”。那是在元帅声名大噪之后,蒋介石派人前往徐家“关怀”,说校长很关心元帅,问徐父知不知道元帅的下落。徐父回道:“当初象谦(元帅原名)出去考黄埔军校,这一走再也不见人,我还要找蒋校长要人呢。”来人听了哭笑不得,只得悻悻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