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史料都证明,在民国期间,中国最兴盛也是最流行的是什么?是大师,是教育!张作霖,东北大军阀,可就是他创立了东北大学,你说狗肉将军张宗昌?他支持建立了山东大学。21世纪缺的是什么?是人才,20世纪初的中国缺什么,依然是人才。
说一说当时的北大,那可是中国当时最高的学府,说到“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你绝对得提北大,当时在很国的爱国运动中,有很多都是由北大学生参与或者是直接领导的,他们为什么有这么高的觉悟?是因为学习好么?也有这样的,最重要的是他们有着一群最年轻的教授,导师,在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深造。
1917年的北大,最年轻的教授是梁漱溟,当时年仅24岁,梁漱溟是谁?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他一生著作颇丰,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也曾在那时的中国发起乡村建设运动,为后世留下了很大的借鉴。胡适,当年他26岁,“新文化运动”的倡导和领导者。他毕生提倡民主、自由和理性。这样的思想帮助许多青年树立自主自由的人格,形成独立思考、尊重事实的思维方式,使他们成为具有民主和科学素养的人,这是胡适在“五四运动”后对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造成的最大影响。
刘半农,26岁,“叫我如何不想她”他的诗,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刘文典,26岁,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学识渊博,学贯中西,并且通晓多国语言,曾出版多部著作,也是著名的文史学家,他在西南联大教学时说“西南联大有三个教授,陈寅恪,冯友兰,他和唐兰算半个”
26岁的时候,人家已经成为国立北京大学的教授,怪不得张爱玲会说“出名要趁早”这些人是真早啊,聊一聊这些刘文典先生的趣事,从一开始,他就很看不起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教学时,有一次日军前来轰炸,大家纷纷逃散,刘文典这时看到了沈从文,他对沈从文骂着,“陈寅恪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跑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这个该死的,什么用都没有,跟着跑什么跑啊!”刘先生是真狂。
刘文典也研究《庄子》为主要学术,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全世界研究庄子的算半个人,另外一个人就是他自己。”不是有一般的狂,不过谁让人家有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