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我们回归《资治通鉴》的时间线,看看周赧王八年(前307年)赵国发生的大事:赵武灵王锐意改革,成就出中国历史上典范式的“胡服骑射”,这是华夏文明史上第一次公开且高调地降低姿态,向蛮族学习取经的大事件。有人痛心疾首,痛斥赵武灵王目光短浅,自甘堕落,有人拍手称快,赞美赵武灵王勇于扔掉身段的务实作风。
究竟孰是孰非,我们先从事件本身看起。
《资治通鉴》这段内容来自《史记》,《史记》又是从《战国策》的内容删改整理来的。如果还原到《战国策》的版本,确实过于长篇大论了,而且重点都在修辞技巧,所以《资治通鉴》的版本虽然精简,但主线并不存在缺环。
《战国策》的版本是从赵武灵王和大臣肥义闲聊天开始的,《资治通鉴》却首先塑造赵武灵王的形象,说他北上跟中山国抢地盘,走到房子——这是一个地名,在今天的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附近,然后来到代地,再向北走,到达无穷之门,然后西行至黄河,登上黄华山,和肥义商量该怎么教导赵国人改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的骑射技术。
《资治通鉴》描写赵武灵王的这段路线是有深意的,表示他既要吞并中山国,又要向北开疆拓土,跟游牧民族抢地盘。那些地名当中,代就是被赵襄子用金斗(zhǔ)之计吞并的那个代国,后来被赵武灵王改成代郡。
代地范围比较大,最北端就是无穷之门——这个名字听上去虽然很有玄幻色彩,却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位置大约在今天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元朝的中都就在这里。那么可想而知,元朝既然能在这里建设中都,说明这里正是农耕文明通向草原文明的一大交通枢纽。
大约在赵国人看来,从这里再往北走,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了,所以叫它无穷之门。赵国修建长城,最北端的一段就在无穷之门。你今天去张北县的话,可以玩张北草原,可以玩天鹅湖湿地公园,可以看元中都遗址公园,还有机会看到战国城墙遗址——那也许是赵襄子修建的边城,也许是赵武灵王修建的长城,难以辨别了。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三晋的地缘关系。通常说起“三家分晋”,说的是“韩、赵、魏三家分晋”,但如果从北向南依次来说的话,那就不该是“韩、赵、魏”的顺序,而是“赵、魏、韩”的顺序。魏国北有赵国,南有韩国,西有秦国,东有齐、鲁、宋三国。韩国也差不多,所不同的只是北边变成魏国,南边变成楚国。
魏国和韩国都处于“天下正中”,说起来好听,实际四面受敌,怎么都施展不开。赵国其实也算四面受敌,但北面的敌情比较特殊,没有强国,只有强悍的游牧政权。赵国东北方向还有一个邻近的中山国,复国之后欣欣向荣,属于二线国家里的潜力选手,但毕竟还只是二线国家嘛。
赵国要想开疆拓土,太难从一线国家那里占便宜,所以战略重心必须转移,只有灭掉中山国,向北驱赶游牧政权,一路向北,才能用最小的代价给赵国换来最大限度的开疆拓土。
打中山国倒用不着什么新办法,打就是了,但是,要主动出击游牧民族的话,传统打法注定没有好下场。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妇女儿童都能骑马射箭,人的一生就是活在马背上的一生,打起仗来就像一阵狂风,来无影去无踪。
草原生活特别靠天吃饭:天气好,水草丰茂,大家就都有好日子过;如果遇到天灾,水草贫瘠,那就换地方,反正机动性强,也没有房屋、农田这种拖累。但如果天灾的受害范围太大,那就惨了,因为这种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是没多少储藏能力的,而储藏能力弱,就等于抗风险能力弱。
那该怎么办呢?
只有一个办法:出去抢农耕民族的。
农耕文明对付游牧民族的传统策略只有一个:修建防御工事。可以是堡垒,可以是城墙,总之要把人和财产保护好,不让骑兵冲进来。退一步说,即便没有防御工事的掩护,仅仅做到自保也不是没有办法,只要把战车围成圆环——没有战车的话,只要大家一起举起长矛,矛头向外,骑兵自然冲不进来,这是全世界的战术通则,欧洲中世纪步兵防御骑兵正是这么做的。
步兵把大型盾牌紧密排列的话,也完全可以防住弓箭,这是古罗马步兵兵团的惯用战术。也就是说,守,确实守得住,难点仅仅在于只能防守,没法进攻,换句话说,这就叫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是的,如果拿机动部队去找游牧部落打野战的话,那么打又打不着,跑又跑不赢,步兵和车兵都比不上人家骑兵的机动性。这,就是赵武灵王想要解决的战术难题。
解决方案说起来竟然相当简单,正所谓“伐柯伐柯,其则不远”,照搬游牧民族的作战技术也就是了。但是,这种“简单”,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简单,因为人毕竟不是机器,要想扔掉文化自信,扔掉自尊,向自己从来都瞧不上的野蛮人学习,实在太难跨出这一步了。
当然,极个别的像赵武灵王和肥义这样具备远见卓识的人确实做得到,但要想在全国普及,移风易俗,这实在强人所难,怎么看怎么都不可能。
习俗之所以难以改变,是因为在残酷的生存竞争当中,熟悉永远意味着安全,所以很多人即便从幼年开始就饱受父母的虐待,但成年之后还是会成为孝子贤孙,而不是果断和原生家庭撇清关系。那么可想而知,赵武灵王想做的事,会在多大程度上挑战赵国人的传统和自尊,所以赵武灵王才会说出那句名言:“愚者所笑,贤者察焉。”
这正是集权政体的效率优势——群众的意见注定是保守的,如果任凭一人一票的话,那么一切高瞻远瞩的改革方案注定死无葬身之地。所以,赵武灵王的想法是:改革必须进行到底,但怎么入手,不能蛮干,而要精心设计改革阶梯。
第一步,就是《资治通鉴》所谓的“遂胡服”,也就是说,赵武灵王把“胡服骑射”分成两部分,先把胡服落实下去,等落实好了,再搞骑射。
所谓胡服,就是把赵国的传统服装改成游牧民族的服装,宽袍大袖改成窄衣短袖。
所谓宽袍大袖,其实只是贵族装束,而不可能是赵国平民的装束,因为平民一旦宽袍大袖,那就没法工作了。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宽袍大袖所传达出来的讯号,恰恰就是:“看嘛,我这身衣服太不方便做事了,所以呢,我就不是做事的人,你们这些窄衣短袖的人去做事好了。”
也就是说,宽袍大袖之于赵国贵族,纯属炫耀性消费,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彰显自己没法做事,所以不做事。所以,让这些人改穿胡服,难度不亚于让今天那些穿高跟鞋的时尚女性改穿劳保鞋。
另一个问题是:赵武灵王不是要搞胡服骑射吗,为什么在这个时间里只是提倡胡服,却根本不提骑射的事情呢?一切的一切,都围绕着一个管理学上的经典难题:到底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够以最小的代价逆转传统、移风易俗呢?
你有没有切身的体验呢?欢迎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我们下一期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