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便是如诸葛亮这般的聪明人物,也有犯错翻车的时候,假如诸葛亮能够未卜先知,预测到自己死后几十年的事情的话,那么他一定会后悔自己曾经错杀了三员大将,哪怕是留下来其中的一人,或许蜀汉也不会这么轻易地灭亡。
诸葛亮错杀第一人:马谡
马谡之诸葛亮一力培养起来的明星,曾经跟随诸葛亮共事多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联系。
马谡是荆州集团里面的杰出代表之一,最早跟随刘备出山,南征北战多年,在诸葛亮加入刘备的阵营之后,马谡就成为了诸葛亮体系中的一员。
毕竟刘备再世的时候,诸葛亮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政治、经济方面的,很少参与到军事方面。
马谡作为优秀的政工人员,特别擅长做思想工作,屡次与诸葛亮不谋而合,两个人在一起工作聊天的时候,其思想之契合度,让身边很多人都感到叹为观止,毕竟能够与诸葛亮搭上话的人,在刘备阵营里面确实不多,而马谡就是这样的一位。
刘备死后,诸葛亮全面接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开始南征北战,特别是在征讨云贵少数民族的时候,马谡因为提出了“攻心为上”的策略,才有了后来的七擒七纵孟获。
因此,到这个阶段,马谡的才能被诸葛亮彻底所了解了,才给予了其更大的权力,让其彻底地参与到军队当中。
然而,马谡第一次领兵打仗就是镇守街亭这个十分重要的地方。诸葛亮鉴于马谡从未带兵打仗,便安排了大将王平进行辅佐。
或许是马谡第一次上阵带兵,有些昏头转向,竟然不听王平等大将的劝阻,上山扎营,最终导致街亭丢失。
诸葛亮为了以儆效尤,决定挥泪斩马谡。
然而,诸葛亮真的有必要杀掉马谡吗?
其实,一直以来,刘备集团就是败多胜少,如果按照诸葛亮的标准,像张飞、关羽这样的五虎上将都要被刘备杀了无数次了。
但是张飞、关羽等人并没有因为暂时的失败而被刘备杀掉以立威。
那么,诸葛亮杀掉马谡就显得有些无厘头了,要知道,此时的蜀汉集团,优秀的人才本来就十分欠缺,更何况像马谡这种被当成诸葛亮接班人的人,更应该得到宽大处理的机会。
假如诸葛亮不杀马谡,而是给予其戴罪立功的机会,那么后面的历史或许就会改变。至少,有马谡的存在,诸葛亮就不必事必躬亲,如此劳心劳力了,或许能够多活几年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诸葛亮错杀第二人:魏延
说起魏延这个人,
#花样历史君#
真的是一言难尽,魏延是荆州集团里面最能打仗的人之一。
但是却始终不入诸葛亮的法眼,如果不是刘备慧眼识珠的话,魏延的日子恐怕更加难过。
魏延在投靠刘备之后,最高光的时刻应该是在汉中与曹操相抗衡的那一段时间,凭借着自己的真材实料,让手握重兵的曹操无功而返,彻底失去了攻占汉中的机会。
刘备也因为魏延在汉中的胜利,被封为汉中王,此时的魏延是多么意气风华啊。
然而,刘备一死,魏延的好日子基本上也就到头了,虽然诸葛亮历次出征,都会带着他,但是他只不过是诸葛亮帐下的一员大将而已,几乎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
反倒是当他提出了子午谷之谋之后,更不得诸葛亮的信任和重用了。
诸葛亮死后,安排手下人杀死了魏延,并且还给定了一个谋反之罪,被夷灭三族,可谓是悲惨至极。
那么,魏延是否会叛乱呢?恐怕这只是诸葛亮的臆想而已,毕竟魏延在刘备的手下几十年,一直兢兢业业,从来就没有做出过什么不轨之事,反叛从何说起呢?
假如魏延不死,蜀国的根基或许就不会坍塌得这么快,蜀汉灭亡的时间或许会被推移不少吧。
诸葛亮错杀第三人:刘封
严格来说,刘封之死,并不是诸葛亮的主意,而是刘备的意思,只不过诸葛亮作为刘备的智囊,没有劝说刘备放弃杀刘封的念头,多少是不合格的。
刘封在刘备最困难的时候,投靠了刘备,还被认作了义子,说明他多少还是有一些本事的,毕竟刘备是一世枭雄,不大可能看得上资质平庸的人。
然而,刘禅的出生,让刘封的地位就变得特别地尴尬了,特别是他与关羽的关系,更是势同水火。
但是刘封与关羽的关系紧张,完全是关羽的傲慢造成的,与刘封的关系并不大。
至于关羽败走麦城,刘封见死不救,那可真是冤枉刘封了。先不说刘封此时兵力少,去和人多势众的东吴军队拼命,不但救不了关羽,恐怕自己也会白白送掉性命。
更何况关羽历来就看不上刘封,刘封一旦去救,关羽也未必会听,到头来还是免不了一死。
刘封死了之后,蜀汉唯一的继承人就只剩下平庸的刘禅了,这也意味着蜀汉彻底地走向灭亡。
假如刘封不死,邓艾率领的数千人马抵达成都城下的时候,以刘封的性格,绝对会出兵迎战,至少会据城而守,一旦守上十天半个月,驻扎在边疆的姜维等人必然来救,蜀汉的前途或许真的未可知也。
小结
历史没有回头路,发生了事情就无法再去更改,我们或许可以从诸葛亮处理这三个人的事情上面,学到一些东西,就是让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能够处在正确的位置上面,而不是仅仅凭借着自己的一是喜好,就胡乱做出决断,最终反而害了自己。
或许,这就是读历史的好处,能够让我们学到更多的智慧,更多的反思,避免重蹈覆辙,出现类似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