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时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死局,内忧外患加上天灾,而天灾又加剧了内忧外患,打仗没钱,只能征税,征税又会使本就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农民们四处流亡。天灾不断使得关外的八旗军只能更加频繁地进攻明朝,这时,纵使崇祯有再多的雄才大略,也无济于事。
但明末的明军不一样,终明朝一朝,其军队战斗力一直有着相当的水平。即使是在末期抗倭援朝战役中也能打出不俗的成绩,
明朝末年的部队中,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问题:
一,能成建制作战的大部队,后勤不行。
二,能成建制作战的小部队,规模不行。
卢象升在于清军交战时,曾经断粮三天,最终在弹尽粮绝后,力战而亡。
小规模的部队例如戚家军,虽然战斗力强悍,但是常年保持在三千人左右,放在整个战场上,并不能起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
而明军的其他部队,拿明军在关外遭遇的几场惨败来说,都是指挥失误导致,并非兵源不行。
明末的明军最大的问题在于,不是野战打不过清军,而是根本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战斗力过。
萨尔浒之战,总指挥杨镐指挥失当,分兵四路,结果被努尔哈赤各个击破。
辽阳沈阳广宁几乎全是内应加伏击,从没有真刀真枪地打过一仗。
浑河血战则是三千多白杆兵以及三千多戚家军对抗数万后金军,但是这场战斗极大地打击了后金的士气以及军威,可见明军野战并非不能战。
而卢象升的悲剧几乎是明朝末年局势的缩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在内外交困中断粮三天,力战殉国,后勤充足的话,卢象升是一个能挽救明朝于危局的将领。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为何明朝作为一个在中原地区经营两百多年的帝国,部队出征时却连后勤都保障不好。
主要是克扣军饷和吞食军费的问题
统治阶级的腐败,指的是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将军武将以及各路文官,整个大明帝国形成了全方位的腐败,就连李自成起义之前,也是一名基层军官,因为被可口军饷,讨要不成,激动之下杀了长官而造反,加之士绅肆无忌惮的挖国家墙角。
支撑大明的元气一点一点被抽走,明朝的灭亡,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