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清朝不需要锦衣卫?
清朝实际在这方面做得比明朝还过分;他们一开始也保留了“锦衣卫”的机构,后来变更了;
首先,我们要清楚,封建王朝,皇帝最缺的是忠诚,最怕的是背叛。
在这个认知之下,皇帝搞出什么稀奇古怪的事都不难理解;
其次,像锦衣卫这样的组织,历朝历代都有,古今中外都有,一点也不奇怪;
只是名字有区别罢了,比如汪伪时期的“76号”,比如汉朝的廷尉、明朝的锦衣。
一、“锦衣卫”开始是皇帝的仪仗队,兼具保卫功能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以后,要重新建立管理机构,在皇帝身边当然要有专门的“仪仗队”和“侍卫”,于是设立“拱卫司”,由他们负责皇帝的仪仗和保卫。可以想见,保卫皇帝的人,一定是皇帝信任的。
一开始朱元璋并没有把他们当特务用,只是逐渐有很多事必须要秘密办理的事,交给别人不放心,于是,朱元璋干脆在洪武十五年对亲信们进行整合,设立“锦衣卫”。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只听命于皇帝,对皇帝负责,别人一概不鸟,权力很大,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对抓到的人,也可以进行秘密审讯,然后向皇帝报告。
朱元璋设置这么厉害的“锦衣卫”,实际就是想在立国之初,打击、压制那些开国重臣,比如徐达、李善长、胡惟庸、蓝玉、李文忠、冯胜、邓愈等等,这些人没有一个是善茬。
锦衣卫干事也不含糊,他们眼里只有皇帝,这让朱元璋放心不少,起码“锦衣卫”不会糊弄他。
朱元璋的女婿、驸马欧阳伦就因为被“锦衣卫”侦测到奢侈、违法,报到朱元璋处,被铁面无私的朱元璋下令处死。
在锦衣卫大力打击下,朱元璋绕过正规的国家司法系统,安定了建国之初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达到了“立威、安内”的作用。
洪武二十年(1387年),天下大定,朱元璋也不愿再用秘密手段,于是,他以“锦衣卫非法凌辱、虐待囚犯”为由,废除了“锦衣卫”,将其职能交给“刑部”和“三法司”。
二、明成祖朱棣恢复“锦衣卫”
明成祖朱棣是夺位上台的,尽管他比侄子朱允炆能干很多,但是毕竟说不过去,很多前朝大臣都骂他是“乱臣贼子”。
这时候,他就面临巩固政权的问题,要有一个只听他话的“强力机构”。于是,朱棣恢复了“锦衣卫”,并在职能上有所加强;
同时,他还设立了太监管理的“东厂”,因为他面对的局面比朱元璋要困难。不过,“东厂”的权力远没有“锦衣卫”大,只限于打打小报告之类。
朱棣在“锦衣卫”内设置专理“诏狱”的“北镇抚司”,明确规定:“北镇抚司”办案,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无权过问。
所谓“诏狱”,就是要有皇帝的“诏书”才能抓进去的监狱,可想而知,一般老百姓想进去都没这个资格;
当然,也没有人想进去,因为进去了就是个“死”,锦衣卫有刑讯的权力。“北镇抚司”专理“诏狱”,简直是“锦衣卫”中的“锦衣卫”。
从朱棣以后,一直到明朝灭亡,“锦衣卫”就这么一直保留了下来。
明朝正德时期,大太监刘瑾受宠,连带着太监掌握的“东厂”也变得厉害起来,明朝的“厂、卫格局”发生变化,“东厂”逐渐起来,直到明神宗时期,彻底盖过“锦衣卫”。
三、清朝一开始保留了“锦衣卫”
清朝入关,明朝灭亡,在制度上,清朝一开始基本完全按照明朝的来,“锦衣卫”也被保留下来了,连名字都一样,因为对皇帝来说,这东西非常好用。
顺治二年,清朝“易锦衣为銮仪”,把“锦衣卫”名字改为“銮仪卫”,重点强调它是一个“仪仗队”;但是,名字改了,权力还在:
在机构上,另设一个“察院”,专门负责“
京师访缉逃盗,稽察奸
宄
等事
”;行动上,“銮仪卫”要“
缉事员役在内院门首,访察赐画
”,也就是要秘密侦察,偷画人像,向皇帝报告。
后来在大臣们的多次建议下,清朝也注意吸取明朝亡国的教训,取消了“銮仪卫”的秘密侦察权,让它真的只有“仪仗”功能;同时,清朝严令:太监、后宫不得干政。
这也是吸取明朝“厂卫误国”的教训。
四、清朝的“强力机构”更加强大
把“銮仪卫”秘密侦察的职能撤销,不代表清朝就是小白兔,他们实际上建立了一套更加严密、高效的秘密机构。总体上就是把“强力机构”需要的功能分拆开来,分别建立对应的制度和“机构”。
在制度上,清朝设定了三套不同的信息渠道,再对这些信息交叉比对,最后,皇帝能得到全面翔实的真实情况。
第一个是“密折专奏制度”
“密折”是从顺治时期开始使用的,越用越顺手,这也是把“銮仪卫”职能简化的原因;到了康熙时期,他把这项制度运用得十分娴熟,还建立了一套保证这个制度有效运用的方法。
首先,有“密折专奏权”的人,基本都是皇帝的亲信,人数不多,但覆盖面广;有的是王公贵族、地方大员,有的是地方小官、安排下去的心腹,甚至还有社会闲杂人等,实际是被皇帝信任的人。所以,皇帝得到的秘密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其次,有“密折专奏权”的人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所以,他们不敢胡说八道,更不敢胡作非为;皇帝也不要求你什么事都有根据,即使怀疑,都可以“奏”;
康熙甚至在朝堂上公开搞了个“风闻言事”,最后搞得官员们“无人不参人、无人不被参”,不过,这不是“密折”,而是“明折”。
最后,这些密奏,只有皇帝知道,所以,内阁什么事都不敢瞒皇帝,他们搞不清皇帝知道什么,很好地约束了内阁为皇帝服务,还要忠心耿耿地干。
到了雍正时期,他大量扩充了“密折制”人数,还让地方大员互相监督,有很好的地约束了地方。
密折专奏,让皇帝紧紧抓住了各级,还从心理上震慑住各级官员;那些写密折的人,不就是皇帝伸向各级、各界的耳目吗。这比任何“侦察机构”都要高效、直接。
第二个是设置“观风整俗使”
雍正皇帝设置了清朝的“观风整俗使”,其实就是明面上派心腹到各地巡查,然后把观察到的一切情况报告给皇帝。巡查人员有明有暗,让各地的大员防不胜防。
为了防止派出去的人汇报得不准确,或者和地方勾结,糊弄皇上,他们一般派出互相不知道的几个人同时出去,很好杜绝了不真实的情况。
在清朝,基本做到了“
每一州、县各派眼目一人访缉
”,覆盖全国,所以,即使告老还乡的官员,他们的一举一动,皇帝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第三个是派心腹建立秘密机构
秘密机构在清朝的地方上,以怎么形式存在呢?清朝设立了“织造署”,重要的地方,“织造署”由皇帝的心腹管理,比如江宁、苏州、杭州的三个“织造署”,明面上是搞点小生意的小官,实际就是秘密情报站。
这些秘密情报站,把地方情况源源不断向皇帝报告,再加上皇帝不断派心腹“逻察”四处收集,基本上没有任何事能逃过皇帝的眼睛。《红楼梦》里的贾府,实际就是“江宁织造府”,他们家女儿进宫,做了皇帝的妃子。
而在行动上,清朝也有三套班子。
第一个是各地的驻军,他们是明面上的
。清朝在各地都有驻军,统领驻军的都是满清贵族、帝王的亲信;
很多明面上的事,不需要秘密处理,这些驻军就行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喜欢出行私访,遇到要惩治的贪官,当地驻军马上行动。
第二个是“尚虞备用处”,就是“血滴子”
,只听皇帝的指挥。这是标准的“秘密警察”,他们专门在暗处,观察想观察的一切、刺杀要刺杀的人。
血滴子是真实存在的,有人说是武器,有人说是一种毒药,他们是“尚虞备用处”使用的武器,所以,这个“秘密警察”机构的名字就被“血滴子”代替了。
第三个是“粘杆处”。
“粘杆处”一开始是专门在夏天打“知了”的,因为这些知了中午叫声大,打扰皇帝休息。负责干这个活的都是皇帝身边的侍卫,有武功,皇帝有什么事要在暗地里办,一般就叫他们去。
所以,从雍正开始,“粘杆处”就成了给皇帝暗地里干脏活的机构。搞个盯梢、来个暗杀,都是他们的活。“粘杆处”的人一般都是皇帝信任的江湖高手、大内侍卫,一个个都是皇帝的心腹。
清朝的史学家赵毅在《檐曝杂记》中曾记载一件事,雍正考验一个叫王云锦的大臣,看他是不是老实,就问他:你昨天晚上干啥了?
大臣老老实实说:昨天晚上在家和人打麻将玩,后来麻将掉了一张,找不到,就没玩了。
这时候,雍正从袖子里把一张麻将牌摸出来递给这个大臣:就是这一张吧。
把这个大臣惊得目瞪口呆,暗自庆幸刚才没说谎。据说,这张麻将就是“粘杆处”粘的。
总之,清朝的秘密机构比明朝发达多了,他们是撤销了“锦衣卫”,没有“东厂、西厂”;
但是,他们的制度与机构却比明朝先进、合理,所取得的效果也比明朝的强上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