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
得知消息的周福明,有瞬间的错愕。即便这些天主席一直处于弥留之际,可他仍然不愿意相信这个现实。痛哭了一场后,他向领导郑重地表示:
希望为主席理最后一次发,修最后一次面。
作为毛主席的“专属理发师”,周福明给主席理了十七年发。自从主席生病以后,他理发的次数就少了。算起来,也有两三个月没给主席修面、理发。
可当看着床上安详躺着的毛主席,周福明迟疑了。
这是一次与众不同的理发,也是他印象中毛主席最安详的一次理发。平日主席往往都是抽看书、办事的空档,才愿意理发。每次理发,主席总说:
“我办我的公,你办你的公,我们互不打扰。”
跪在床前,他凝视着刚刚逝世三个小时的毛主席,看起来仿佛就是睡着了。这一次,周福明是真不想打扰。
当推子缓缓在毛主席头上移动,他想起了那年初见主席,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那是1960年,他还只是杭州一名小理发师。
理发师,是一个传统行业。
不知从何兴起,似乎自古有之。但“理发”一词,最早见于宋朝。到了辛亥革命后,理发师逐渐多了起来。
理发师多了,水平自然参差不齐,有人剪的好、有人剪的差,周福明就属于剪得好的那类手艺人。在杭州理发行业,年纪轻轻就被评为“标兵”。
打1953年来杭州干理发,如今已经做了整整七年。
这七年,他从一名学徒成长为一名“标兵”,靠的就是理发这门手艺。正是如此,当毛主席需要理发时,才会被杭州市上城区区委赵书记点名,让其给主席理发。
见到主席后,周福明还是有些拘谨。
向来和蔼的主席,倒没有丝毫的距离感,和周福明闲聊起来。这是周福明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毛主席,似乎和想象中不一样。在打量主席的同时,毛主席也在观察眼前这小伙。就这样,两人第一次理发开始了。
虽说已经十二月,周福明额头上还是不自觉渗出汗珠,他不由得脱了外套,只剩下一件衬衣。这细微的动作,让主席放下了书,和其闲聊了起来。有了主席在旁搭话,他愈发投入到理发中。短短二十分钟,就为毛主席理了发、修了面,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初次理发,完成得还不错。能看得出来,毛主席很满意。
彼时他还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直到三个月后,一个消息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三个月后,毛主席再度回到杭州,见到周福明后,对他说:“小周啊,让你跟我一起去北京,同不同意啊?”
自从第一次理发后,周福明算是入了主席的眼。
那时他不过二十四岁,和其他同龄理发师相比,小周心理素质强、技术硬,又没有历史问题,况且还是预备党员。
凭着这几点,毛主席想着带他一起去北京。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周福明二话不说就应了下来。主席却十分为人着想,还是让他回去问了领导、妻子。一听说他要跟毛主席去北京,妻子、领导都十分高兴。从那之后,他就跟在了毛主席身边。
去北京的路上,周福明心里一直憋着件事——全中国那么多理发师,为什么就单单挑中了他?
一路上他也问了几次,主席路上也没说,到了北京才解密。
全中国技术好的理发师有不少,单单北京就能挑出来不少优秀的理发师。可多数理发师知道是给毛主席理发,总会紧张到冒汗。理发师一紧张,主席就跟着紧张。而他就不会这样,技术也不错。
得到主席的肯定,周福明也十分高兴。
刚到北京那段时间,他的工作也比较清闲,除了给主席剪发之外,平常也就闲着。看出周福明有些许无聊,主席想着给他找些事。其实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因为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人比较特殊。
许多跟在主席身边的老卫士,几乎一直就没提拔过。在他身边,工作单调、提拔慢、和社会接触少,自然受到的锻炼也少,不利于年轻人的发展。人总归有老的一天,这些年轻小伙也不可能一辈子守在主席身边。
为了这些年轻人以后着想,主席总想着为他们找些事做。所以周福明除了每周给主席理两次发,其余时间也会跟着卫士长们值班、做点管理工作。
当然,他最重要的工作还是给主席理发。
周福明说,主席理发从来没有什么讲究,既不挑剔理发用具也不用消毒,甚至理发地点都随意,根本没有什么专门的宽敞舒适的理发室。
就连理发,也都是“打游击”。
看书看到一半、饭厅即将吃饭前、钓鱼时、公共场所休息室、外出巡视的住所,只要有空,就有可能让周福明理发。
地点不定、时间不定,关键主席理发的时候极有可能做其他事。想想,这实在有些难为理发师。
现如今,有几个人理发不是乖巧地坐在理发专用椅上,忍受着近一个小时的沉默,任由理发师摆布。然而这是毛主席,周福明既不能指手画脚,也不能随意摆动主席的头,这可是真难为人。
虽说难为,但他还是得尽量做好。为了理好发,他跟着主席看书姿势变化而变化,不断调整各个角度。除了配合主席理发之外,周福明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保持主席的发型。
在大众印象中,毛主席的发型几乎一直是背头样式,看起来十分精神、自然,脸型看起来也饱满。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视觉感受,与周福明的理发技术关系甚大。
自从第一次给主席理发,他就发现之前发型些许不足之处。经过一段时间琢磨,他决心在原基础上改动一下。这一改,就成了后来大众眼中的发型。
对此,毛主席也十分高兴,夸奖到:“不愧是理发出身。”
有了主席肯定,此后就一直保持着这种发型。除了这些,周福明还有一招让人称奇,那就是他为主席理发从不用吹风。
人的头发发质各有不同,有人柔顺、有人硬,而毛主席的头发就比较硬。用吹风一吹,就全“立”起来了。
尤其是早上睡醒,看起来更加凌乱。
为了让主席的头发看起来更加柔顺,他就用热毛巾敷,然后再用篦子反复梳。这一套打整下来,头发看起来就顺滑了不少。
以理发结缘,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在不少记述中,常能见到评价毛主席和周围人关系的话。不论是他的卫士长、护士,亦或周福明,都和他关系十分要好。
在周福明等人眼中,毛主席待人和善,是个原则性极强的人。
自从来到主席身边后,他几乎就没见过对方发火。反倒觉得这就是一个普通老人,闲下来总爱看看书,格外爱雪。
1962年,北京下了当年第一场雪。毛主席激动得衣服都没换,穿上睡衣就出去看雪了。一旁的周福明连忙跟着跑出去,此时的毛主席脸上露出了些许笑容。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来,说的话题也离不开雪。这时候他才知道,主席之所以这么爱雪的原因。常说“瑞雪兆丰年”,大雪之后,往往都是丰收年。从那之后,但凡下雪,周福明总会叫主席来看。
而看雪,几乎成了唯一等中断他看书、工作的事。爱看雪,是因为关心百姓来年庄稼收成。出生农民家庭的毛主席,似乎与生俱来就对农民格外关心。其实不知农民,他对每一个中国人都充满了怜悯。
正是如此,毛主席对身边人的家事也十分关心,一听说谁家有困难,总会拿出自己的稿费资助一些。有一年,周福明的儿子得了败血症,知道这事后,主席立马让他回了家。
孩子住进医院后,主席又特地派人送来了500元。
拿到钱那刻,鲜少落泪的周福明泪水止不住的流。他没想到主席在百忙之中,还会特意让人送钱来。而这笔钱,也不是小数目。靠着这笔钱,孩子的病治好了。后来他常说:
“孩子的命是医生救的,也是毛主席给的。”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
在周福明等人眼里,毛主席就是他们的信仰。然而随着主席一天天衰老,周福明等人心里就愈发不安。
到20世纪70年代,主席理发的次数越来越少,身体也越来越差,而周福明只能努力做好手头工作。就连理发,也变得格外珍惜。
到了1976年,这一年接连发生了好几件大事。周总理逝世、朱老总逝世,再加上唐山大地震,在毛主席身边的周福明,更加担心、害怕。在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祈福,希望主席身体能恢复。
直到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传来,他都不愿相信。
往日那个和蔼可亲、始终忙碌的主席,如今就安静的躺在床上。他不愿相信毛主席逝世了,更愿意认为主席不过就是睡着了。
那么香甜,那么踏实。
从做主席的理发师以来,他几乎就没见主席停下来过。就连理发,也是分秒必争。周福明还记得那句:
“我办我的公,你办你的公,我们互不干扰。”
这样一位为国为民劳心劳力的伟人,如今永远闭上了双眼。悲痛、伤心,让他再度哭红了双眼。
周福明向领导提出了最后一个请求:要为主席理最后一次发。自从毛主席病重这两三个月,他就没为其理过发,看起来都有些凌乱。
不久,他的申请被批准了。当带着工具来到主席病床旁,泪水早已哭干的周福明,缓缓跪了下来。
“主席,您安心的睡吧,我绝不会打扰您!”
说着,手中的推子缓缓移动。
从踏入理发这个行业起,周福明几乎就没想过有一天能成为毛主席的理发师。对于理发师来说,一辈子最大的成就无非就是街坊邻居夸一夸、多一些回头客。
可自从给主席理了第一次发后,他的人生轨迹就彻底变了。回想起第一次给主席理发,他全然没有七年手艺人的水准,甚至紧张的直冒汗。若不是主席在一旁闲聊,只怕最后都会失了手。
后来他去了北京,成了毛主席的“理发师”。
对于周福明来说,这是这辈子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那个年代,几乎每一个年轻人都想和毛主席近距离接触,想和他握握手、说说话,而他不仅能近距离接触毛主席,还是其“御用理发师”。
这份荣誉,让他一直记着。也正是有了时间接触,他才能有更多机会了解这位被群众几乎神化的一国领袖。渐渐周福明发现,毛主席与想象中似乎不一样,他待人那般赤诚、为人如此和善,就连卫士的家里事,也会主动关心问候。
在他眼里,主席重感情、讲原则,始终关心着老百姓的一举一动,会因为冬日的一场雪而高兴,也会因一场地震忧虑到睡不着觉。
这样的主席,如何不受尊敬?如何不受爱戴?
相处久了,周福明渐渐希望毛主席真能如口号所喊的那样——毛主席万岁!他不想主席离开,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想主席离开。
如今他却要为病逝的主席理最后一次发,送最后一程,可想他内心的悲痛与无奈。难怪,这会成为他理发生涯中最难的一次。